
徐裕軒:導/倒讀《烏克蘭》——謝爾希・浦洛基與當代烏克蘭歷史書寫
《烏克蘭》如何透過350頁(英文)的輕簡篇幅講述烏克蘭人逾千年的歷史?浦洛基又是用什麼樣的標準篩選史事片段,以構築其歷史敘事與國族論述,向我們展示烏克蘭作為「歐洲之門」的獨特之處?
《烏克蘭》如何透過350頁(英文)的輕簡篇幅講述烏克蘭人逾千年的歷史?浦洛基又是用什麼樣的標準篩選史事片段,以構築其歷史敘事與國族論述,向我們展示烏克蘭作為「歐洲之門」的獨特之處?
如果右手寫論文,左手就寫散文;如果右手寫亮處,左手就寫隙影;如果右手寫經世治國,左手就寫茶餘飯後吧。右手左手從來不是二元對立,亦無高下判別⋯⋯
2022年4月21日,劉士永教授以「反思美國環境史的發展脈絡對研究台灣環境史的啟發」為題,從梳理美國的環境史發展脈絡,進而反思環境史建構與本土意識之間的複雜關聯。
作為文學圈外的好奇者、仰慕者,如果不是有這本《參差杪》的出版,我大概不會知道原來張婉雯除了小說創作外還會撰寫散文及隨筆。
香港學者陳健民,因佔中運動於2019年遭判刑入獄。2021年出獄後,他出版《陳健民獄中書簡》,凝鍊了一名當代學者與運動家身陷牢獄的思考和掙。2022年6月26日,陳健民與台灣作家房慧真受邀……
移民和難民是否總是會是「外來者」?他們是否可能持有話語權?作者採訪了50多位越南移民,傾聽他們的移民經驗和心路歷程,了解他們在德國所處的社會位置。
教育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其有助於社會階層流動,還是不平等的社會再製?教育與生活共始終,臺灣教育的未來、功能與系統需多方共同把關,方能追求學習效益最大化。
在「衝突時代的韌性生活指南——臺灣人如何有勝算」主題書展中,羅列了數冊「戰場行動守則」,其中亦包括了《關鍵戰術》中對於現代微型戰爭的觀察以及應對方法。
李白筆下各種型態的月亮,穿越時空來到我們想像之中;而旅美華裔作家哈金,則在綜覽漢學研究後、以自身在英美詩歌方面的訓練,詳細解讀了李白的詩作。
1927年,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盡,留下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身為民國初年最具聲望的學者,王國維突如其來的死亡,為當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極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