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方社會的體驗——《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

在我看來,奇聞逸事類的文獻就是基於類似的久遠記憶而形成,它們從口耳相傳的階段開始就被不斷地重構,但這樣的重構並沒有削弱其價值。在本研究中,我並非僅僅將筆記小說中記載的個人關於神助的記憶看作史料,同時也將這些記載本身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本書中,我們將個人的主觀體驗看作有效的研究對象。

閱讀更多...

葉浩談《到不自由之路》:民主跳級生為何要重新思考「不自由」?

聯經出版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以「在幻象、機器人與網軍的年代裡,民主該何去何從」為題,就最新翻譯出版的《到不自由之路》一書展開討論。誠如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在開場時點出,本場講座不僅談到了史奈德作為歷史學者如何梳理普丁極權背後的種種脈絡,更連繫到台灣的當下處境與歷史問題,從而引發我們重新思考「自由」、「民主」、「極權」等耳熟能詳的概念。

閱讀更多...

林載爵:《萬曆十五年》聯經版出版說明

一九七一年春天黃仁宇終於將費時七年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定稿,但要三年半後(一九七四年)才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一年他又完成了題為《中國並不神袐》(China Is Not a Mystery)這本具有「望遠鏡般的視野」的著作,希望成為合適的中國歷史輔助教材,然而卻被出版社拒絕出版(本書要到一九八八年才由美國M.E. Sharpe 出版社以《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 History〕之名出版)。

閱讀更多...

喚醒現代人失落的宗教潛意識——《失落的聖典:追尋世界宗教的真義》推薦序

貫穿阿姆斯壯著作的核心主題為闡揚東、西方各大宗教傳統皆有共通之慈悲精神與靈性智慧,批判現代文明將宗教傳統邊緣化,乃是科學理性主義過度發展的不幸後果。她堅信宗教的靈性力量無法發揚或甚至被扭曲為非理性的禍源,乃是當前各種全球性危機難以化解的根本原因。現代人對宗教的負面觀感,源自於近代西方兩大同源但相互對立的思潮所致——無神論與宗教的基要主義。因此,阿姆斯壯以學術與實踐雙管齊下,致力於探索宗教信仰的本來面貌,釐清被無神論與基要主義所扭曲的宗教傳統,重新找回慈悲且包容的宗教理想與實踐,以便改革理性與信仰失衡的現代文明。

閱讀更多...

新觀點,新解釋:由臺灣當代歷史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 聯經出版50週年 《聯經中國史》|媒體茶敘側記

今年是聯經出版公司成立五十週年,為此聯經規畫了一系列重要的出版計畫,其中「聯經中國史」系列套書,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主編策畫,將成為臺灣對中國史研究最重要的出版品之一。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與主編王汎森院士,也於2024年1月31日在聯經書房分享這套書的出版緣起,與其獨特之處。

閱讀更多...

中國靠「吸血」壯大經濟,走向世界

中國商品向來以價格低廉聞名於世,因為人工又多又便宜,吸引了眾多外商前往設廠投資。中國經濟發展看似蓬勃繁榮,背後卻充斥著仿冒盜版行為、黑心偽劣商品、血汗工廠及政府干預手段,以吸血榨乾他人的方式壯大自己,犧牲了無數人的權利及利益……

閱讀更多...

西安韋項墓石槨棺的石板仕女,婀娜多姿,風情萬種,是真實的唐代女子寫真

左思〈吳都賦〉中所說的「楠榴之木,相思之樹」,以及梁武帝〈歡聞歌〉所說「南有相思木,含情復同心」,指的都是這種長紅豆的相思樹。王維本人的〈相思〉,一開頭就說「紅豆生南國」,可證他是指這種長紅豆的相思樹,應無疑問。「生南國」也是個很精確的描寫,因為這種相思樹即原產於印度南部和中國華南熱帶地區。在唐詩中,相思和紅豆一向是並提的,聯想十分緊密,如溫庭筠的〈南歌子詞〉: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閱讀更多...

藝術與殖民之糾葛:阿道夫.費實的臺灣

久聞有一本1900年出版、名為《福爾摩沙踏查》(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的遊記,作者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 1856-1914)曾在日治初期到臺灣,又是重要東亞藝術文物收藏家,與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關係深厚。近期有機會到該館一遊,展示十分精緻高雅且獨樹一格,但未見任何臺灣文物。藉著深入本書中費實夫婦的人生經歷,終於得知其中緣由與此間之曲折。

閱讀更多...

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林語堂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超過了東方。紐約大都會藝術館舉辦過一場語堂舊藏書畫展覽,為展覽出的書叫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Yutang, Amodern Literatus(《兩腳踏東西文化:林語堂,一位現代的文人》),導言這樣評價林語堂:「中英文寫作都好到一個地步, 能讓沉澱於一種語言中的奧妙與靈光,超脫翻譯,化身為另外一種語言,林語堂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頭一人。」《紐約時報》的評語是:「集作家、學者、教育家、人文主義者於一身的林語堂博士,為世界上中英這兩個最大的語言團體,說中文和說英文的人們的溝通,打造的一座里程碑。」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