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Search 聯經思想空間 Linking Vision
聯經思想空間  Linking Vision

2025-05-13

Back
  • HOME
  • 思想策劃
    • 月度專題
      • 意猶未盡的思想交鋒
    • 思想選書
    • 學人專訪
    • 重磅對話
  • 專題
    • 尋找李一冰
    • 敬悼林毓生
    • 夢回宋朝
    • 重讀余英時
    • 高陽誕辰百年
    • 烏克蘭之殤
    • 岩波新書 · 中國的歷史
    • 更多專題…
  • 思潮
    • 評論
    • 趨勢
    • 文化
  • 歷史
    • 大寫史
    • 民間史
    • 學門史
  • 專欄
    • 學術講座搖滾區
    • 聯經書訊
    • 《思想》雜誌
    • 思想音樂
    • 哲學軌跡 | 曾瑞明
    • 我的香港大學 | 陳祖為
    • 中途下車 | 沐羽
    • 鴨巴甸讀書札記 | sf
    • 美好年代 | 林雪虹
    • 這麼近,那麼遠 | 朴鮮姬
    • 思想部落客
    • 四季書評
  • 活動
    • 林載爵:以書會友,再次乾杯《酒党党魁經眼錄》1/8
    • 新書分享
    • 過往活動
首頁 > 思潮 > 文化 > 第 6 頁

廖偉棠:再見語言,走向語言——以電影對抗普遍媚俗的高達

廖偉棠

高達一直在致力重新定義詩意,重新塑造電影語言。片名「再見語言」翻譯得好,他告別的只是程式化的語言,他會重見一種新的語言——就像電影完結出字幕時畫外音裡那些呢喃和嬰兒咿呀所隱喻的。

閱讀更多...

陳健民x房慧真:在黑暗時代寫作,在黑暗時代閱讀

轉載文章

香港學者陳健民,因佔中運動於2019年遭判刑入獄。2021年出獄後,他出版《陳健民獄中書簡》,凝鍊了一名當代學者與運動家身陷牢獄的思考和掙。2022年6月26日,陳健民與台灣作家房慧真受邀……

閱讀更多...

王慧蘭:教育不止一條路——如何在社會生態中創新教育?

周洳萱

教育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其有助於社會階層流動,還是不平等的社會再製?教育與生活共始終,臺灣教育的未來、功能與系統需多方共同把關,方能追求學習效益最大化。

閱讀更多...

哈金:逐月的李白——月亮是一塊神仙居住的祥瑞淨土

哈金

李白筆下各種型態的月亮,穿越時空來到我們想像之中;而旅美華裔作家哈金,則在綜覽漢學研究後、以自身在英美詩歌方面的訓練,詳細解讀了李白的詩作。

閱讀更多...

李建民:在絕望的一九二七自沉——王國維的欲望與痛苦感

李建民

1927年,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盡,留下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身為民國初年最具聲望的學者,王國維突如其來的死亡,為當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極大震撼。

閱讀更多...

吳宜臻:從王國維的死亡,還原一個集體絕望的年代——讀《民國的痛苦》

吳宜臻

《民國的痛苦》就是這種現象的具象呈現。作者援引多位漢學學人,從與王氏同代的陳寅恪到當代的杜正勝、葉嘉瑩,貫串各領域對王國維生平和作品的解讀……

閱讀更多...

張理晨:二十一世紀的流亡——讀《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張理晨

「這部流亡藏人日常生活民族誌,將彼此的生命經歷勾連起來,使得遷移與離散不再單單指向流亡藏人,也讓『我們』同在一條船上似地經驗了流離。」

閱讀更多...

劉再復:高行健無論走到哪裡,原創性就跟到哪裡

劉再復

潛意識也可以成為繪畫題材嗎?高行健是怎樣呈現人的這一片潛在的、混沌的內在世界?因為好奇心太強烈,我不得不要求隨同來港的高行健夫人西零的幫助⋯⋯

閱讀更多...

黃錦樹:作為一種「地方文學」的馬華文學的存在感和延宕的「獨特性」焦慮

郭曉琳

「馬華文學」現已成為一種文學類別,但我們是否仔細思考過,究竟如何定義這一概念?各個年代的馬華作家,又因何而進入了截然不同的寫作取徑?港臺名家系列講座」第七講嘉賓黃錦樹,以……

閱讀更多...

專訪高行健:以畫養文、潛心創作——「我這一生,可慶幸的是沒有浪費掉」

謝旺霖

兩年前,「聯合文學」曾與高行健進行過一次遠距深度專訪;2022年,《心象繪畫:高行健畫集》出版之際,我們一起來重溫這位年逾八十的作家如何講述他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思索。

閱讀更多...
« 上一頁 頁面1 頁面2 頁面3 頁面4 頁面5 頁面6 頁面7 頁面8 下一頁 »
廖偉棠:再見語言,走向語言——以電影對抗普遍媚俗的高達
廖偉棠
陳健民x房慧真:在黑暗時代寫作,在黑暗時代閱讀
轉載文章
王慧蘭:教育不止一條路——如何在社會生態中創新教育?
周洳萱
哈金:逐月的李白——月亮是一塊神仙居住的祥瑞淨土
哈金
李建民:在絕望的一九二七自沉——王國維的欲望與痛苦感
李建民
吳宜臻:從王國維的死亡,還原一個集體絕望的年代——讀《民國的痛苦》
吳宜臻
張理晨:二十一世紀的流亡——讀《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張理晨
劉再復:高行健無論走到哪裡,原創性就跟到哪裡
劉再復
黃錦樹:作為一種「地方文學」的馬華文學的存在感和延宕的「獨特性」焦慮
郭曉琳
專訪高行健:以畫養文、潛心創作——「我這一生,可慶幸的是沒有浪費掉」
謝旺霖
« 上一頁 下一頁 »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聯經出版 @ 2023 聯經思想空間 Linking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