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二:重新思考希特勒的崛起之謎
圍繞納粹德國的討論存在很多幻想和傳說。作為「絕對惡」的符號和代表,各方都有動機投資符合自己認知立場的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敘事。這既可以撇清罪責打擊對手,同時有政治上的功效。然而這些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解讀也扭曲了我們的歷史視野。什麼是法西斯?什麼是納粹?
圍繞納粹德國的討論存在很多幻想和傳說。作為「絕對惡」的符號和代表,各方都有動機投資符合自己認知立場的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敘事。這既可以撇清罪責打擊對手,同時有政治上的功效。然而這些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解讀也扭曲了我們的歷史視野。什麼是法西斯?什麼是納粹?
「第一實在」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而「次級實在」則可以說是現代意識形態的前兆。沃格林通過分析兩者之間的運動關係,試圖解釋納粹德國的思想起源問題。他指出第一波「第一實在」和「次級實在」之間的運動關係出現在封建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中,舊的道德秩序不能夠再反應人類真實的現實……
亞裔美國人身份其實也是一種虛構的真實經驗,這個概念其實在1960年代才被創造,跟當時的民權運動和族群運動息息相關,當時的大學生和年輕學者是在40年代唐人街出生的第一批念大學的人,在他們的想像中自己是美國人,他們的目的是還原和豐富原本只屬於白人的美國歷史。
透過文獻和田野紀錄的方法,來探討地方社會研究。以第一部分說明金門地緣上的特殊性,第二部分則分別舉例說明金門人遷徙至長崎、菲律賓等地,呈現不同社區樣態和文化融合。第三部分探討地方研究如何突破單一地點、國家疆界和單一認同限制,有更批判性發展。
奈保爾去世時,我正在讀他的《抵達之謎》。我喜歡這種巧合,並視之為一種意味深遠的啟示和撫慰。它們總是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我在初冬時買下這本書,將它放在卧室的書堆里,偶爾讀一讀,直到秋天才終於將整本書讀完。這段時間里,我們經歷了季節的更迭、幾次短暫的旅行以及四個親友的死亡。
英國在印度輸入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印度本土引發了各種不同意見。但無論如何,印度經濟在20世紀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增長,不少產業逐漸建立起來,成為印度現代經濟的基礎。與此同時,印度追求民族自治的思想也在暗中萌芽。
由性別與當歸的歷史,我們可以窺見,基於女性與血的關係確立,造成後人對於藥物看法的改變。李教授由此衍伸指出,人的「觀念改變」會影響我們對於中立科學的看法,「觀念」會影響人對待物的方式,而本草的物質文化史正是在探討藥物、知識和人之間的關聯。
現代人普遍成為了那些對技術盲目樂觀的人。很多人期待下一階段的技術進步,就是人工智慧。自動化讓技術性活動成為「自我指導性」的。
考慮到《資本論》和《巴黎手稿》之類艱澀、龐雜的著作將消耗讀者大量的時間、精力,且馬克思經濟學的思想史意義如今已遠大於其學術重要性,波蘭哲學家萊謝克・克拉科夫斯基(Leszek Kołakowski)久負盛名的三卷本《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將會是讀者不容錯過的精品。
陳教授認為,每一種理論,都涉及到一種approach(取徑)。我們未必需要時時刻刻使用理論,但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不同的理論及其背後的預設,這就涉及到一種個別研究的取徑。性別史有性別史的理論(取徑),政治軍事史有政治軍事史的理論(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