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宇:政治紛擾,真相模糊,我們還能相信歷史嗎?

我們正面臨一個重大的危機:確定性的喪失,包括「事實」的確定性和「價值」的確定性。我們不時陷入這樣一種境地,不得不就某個遙遠、與自己沒有直接聯繫的事件發表「站隊」的意見,哪怕並不願意,一旦發言,就被拋入一場混戰。我們如何確定所知的事實是「真的」,又如何知道哪一種立場是「正確的」?

閱讀更多...

楊孟軒:誰說外省人是diaspora?集體創傷、流離記憶與認同變遷

時至今日,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身份差異,似乎已經不是台灣民眾所關注的問題。然而,若是我們要討論台灣分裂的歷史記憶,就不得不回頭面對,台灣內部的異質群體,是如何思考自身與台灣歷史間的關聯?以外省人為例,我們該如何定義,1949年代來台的人民,他們究竟是政治難民?或是新的統治階級?

閱讀更多...

連明偉:沒有自我的證言——讀歐大旭長篇小說《倖存者,如我們》

新的長篇小說,由四個主要章節組構,透過被採訪者的自述回憶,以及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的互動,具現一名馬籍華裔男子從童年至中年的成長挫敗歷程。小說以「謀殺/過失殺人」作為懸念,聚焦貫穿,從中延伸友朋、家庭、工作與族群的錯綜社會網絡,並且將角色命運,逐步推向無可挽回的必然崩毀。

閱讀更多...

【美好年代】林雪虹:在背負過去、來到異鄉的途中,我們是彼此的光

我們這些外國人總是容易多愁善感。我們輕易就會沉浸在對往昔的追憶之中。之於我們,從前與現在不只是關乎時間而已。當我們回憶起從前時,我們對所在的感知變得異常敏銳。我們能聞到某條街道的氣味,能感受到曝曬在赤道的日頭下的刺痛感,耳邊會響起宣禮塔的召喚和混雜著幾種語言的交談聲。

閱讀更多...

顏杏如:台灣為什麼遍植椰子樹?日治時代的「南方想像」

走在台北的街道,乘搭公車的時候,我們都會看到一棵一棵的樹木在視線中出現與消失。顏教授從行道樹窺見整個殖民都市工程的展開與變化,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以小見大的研究。事實上,「自然」跟「人工」在都市空間並不是二元對立的,從都市中放置象徵「自然」的樹木,給予空間色彩與變化。

閱讀更多...

李永峰:從萊茵河到延安,誰能贏得馬克思遺下的尼伯龍寶藏?

八十年代對於人道主義馬克思的重視,也是想借助於重新「發明一個字的古義」來重構理論大廈。現在,「馬會」學生是不是又到了研究「字的古義」時刻?這個現實的問題令我打開了半年多前泛覽過的一本書《尼伯龍的寶藏》,韓國學者鄭文吉關於馬克思、恩格斯文獻傳世、出版史的研究著作。

閱讀更多...

【鴨巴甸讀書札記】如始終還是會煙消雲散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的意義所在

這一本書另僻蹊徑,以「公共」、「民娛」、「商業」、「工業」、「宗教」五個分類,在各分類中再各介紹五個現代主義建築。初讀時我有點把握不到作者選取案例的原則,因為有些相當經典的現代主義建築如香港大會堂、海運大廈、華富邨等並沒入選,反而一些名不經傳的作品……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