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李貞德:過去乃異邦——用性別視角打開歷史研究新視野

左圖:五代南唐周文矩仕女圖,國立故宮博物館提供。

* 本文為國立政治大學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辦之「中國社會文化史」系列講座——李貞德:「過去乃異邦:性別歷史研究及其他」第四場講座紀要,內容由曹育愷整理。

| 講者簡介 |

李貞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美國哈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研究取徑與焦點,主要是從性別角度探討傳統中國的醫療文化與法律制度,最近則將視野擴大到近代臺灣與東亞世界。

這次的系列講座是以性別史為例,說明重新認識中國的可能性,而「重新」認識歷史的活動,是永遠的進行式。

本次工作坊為「誰的中國史?性別反思及其他」系列講座最後一場。本次系列講座,李貞德教授期望以性別的視角,探討「禮法制度」、「身體醫療」與「物質文化」等課題,嘗試帶領聽眾窺見中國歷史的新面貌。本場演講,李教授總結前三場的講座內容,並提及性別史研究的未竟課題。

首先,李貞德教授提綱挈領地,回顧三場演講的內容。首場演講「至高無上的父親:傳統禮法的建構、挑戰與回應」,李貞德教授討論羅家倫時代中國婦女史的誕生。李教授指出,現今法律史研究的性別分析,時常將女性視為受害者,或是遭判刑的被告。然而,相關討論是否為法律史討論「婦女」的全貌?女性與法律之間的關係,該如何被凸顯?女性該如何參與法律?李貞德教授嘗試以十世紀敦煌文書中具狀提告要求反還耕地的寡婦阿龍為例,指出在元代「不許婦女訴」的規範確立前,有不少女性提出告訴的史料記載,然而,關於女性訴訟的研究卻相對缺乏。此外,女性於不得提出訴訟的情況下,是否具有其他的身份得以參與法律?如:女性作為證人、控訴者、告發者;乃至於近代以來作為調解人、律師、檢察官與審判者。女性與法律史的討論,應當有更為豐富的連結。

第二講「無所不在的母親:性別、身體與醫療史」,李貞德教授討論羅家倫時代,生理衛生、性教育的誕生。雖說名為「新式教育」,但若由1932年出版的相關教本可發現,其內容大抵仍重複:女性懷胎育兒,哺育子女等既有觀念。李教授聚焦於討論生育文化,由婦人方的濫觴,確立和演變,以及女性參與健康照顧的歷史,著重說明醫學如何介入女子的生育行為,包含:求子、安胎、接生與產後調養,討論中國醫療史的發展,思索性別與醫療間的關聯。此外,李貞德教授亦指出,截至目前性別與醫療史主要研究對象為「育齡女性」,忽略「高齡女性」、「中高年婦人」,然而,後者仍極具討論空間,除卻討論「天癸至」,尚有「地道絕」值得深究;重視「青春期」外,尚可關注「更年期」以及中高齡婦女的「健康史」種種課題。(編按:參考《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上古天真論》,「天癸至」多指女子月事開始,對應「青春期」;「地道絕」則指生育能力結束,對應「更年期」。)上述議題或許能夠幫助研究者,挑戰無所不在的「母親史」研究,挖掘性別與醫療史的研究潛力。

第三講「環遊世界的本草:當歸的文化史」講座,李貞德教授考察當歸於中國、東亞以及傳歐和返華的歷程。李教授首先說明,中國本草知識發展過程中,「當歸」為何會與「女性」產生連結。起初,「當歸」被視為血藥,至十六世紀,李時珍《本草綱目》亦記載,當歸具有調血功能。於婦人醫學史的框架下,基於「婦人以血為本」的醫學觀點,「女性與血」關係越加強化,因「當歸」被視作「血藥」,依循著:女性與血,血與當歸的知識連結,遂出現當歸為「女人要藥」的串連。而在東亞發展的脈絡中,傳統朝鮮醫方並未將當歸視為女性要藥,同樣的藥材雖流傳於東亞地區,但卻未出現與李時珍相同的論述。而至十九世紀,「當歸」被來華歐人帶回西方,此時歐洲尚無安全的通經藥,德國藥廠萃取當歸,製成的調經藥「優美路」正好填補此一藥物的空缺。

李貞德教授關於當歸的討論,涉及「物」的生命史的研究。儘管本草的物質文化史已有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卻較少人以性別角度切入。由性別與當歸的歷史,我們可以窺見,基於女性與血的關係確立,造成後人對於藥物看法的改變。李教授由此衍伸指出,人的「觀念改變」會影響我們對於中立科學的看法,「觀念」會影響人對待物的方式,而本草的物質文化史正是在探討藥物、知識和人之間的關聯。

李貞德教授透過上述的三場演講,討論我們如何藉由「性別」的研究視角,介入不同的歷史課題,並從中挖掘前人未觸及的議題。李教授指出,過去乃「異邦」,研究者應當將自己視為一名外國人,以訪問、蹲點、觀察等人類學的方式,將過去視為另一個文明來進行考察,嘗試理解過去的人為何會如此思考和行動,並持續探索各式各樣的史料與課題。研究者不論是面對新的材料,或使用新的視野,我們認識的中國史,永遠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次的系列講座是以性別史為例,說明重新認識中國的可能性,而「重新」認識歷史的活動,是永遠的進行式。

最後,李貞德教授指出婦女史研究的議題有待開發、性別角度的思考應該深化,而吾人的學術知能更宜加強。李教授針對以上三者各舉數例說明,與聽眾共勉,並在和聽眾熱烈的問答中結束了這一場工作坊。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