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年代】林雪虹:玩笑與危機四伏
學德語以前,我學的是法語(就像我的其他興趣那樣,它很快就被拋棄了)。那是七年前的事,我早已把那些名詞的性別和語法規則忘得一乾二淨。但有一件小事卻總也忘不了。
學德語以前,我學的是法語(就像我的其他興趣那樣,它很快就被拋棄了)。那是七年前的事,我早已把那些名詞的性別和語法規則忘得一乾二淨。但有一件小事卻總也忘不了。
近幾年筆者一直關注台灣日語、跨語作家們在翻譯領域的文化實踐活動,發現他們在台灣文壇裡除了從事文學創作之外,也經常被當時的媒體主編賦予「翻譯者」(the translator)的角色⋯⋯
每天在這城市奔走,你又有多久未曾放緩腳步、以散步者的眼光來重看世界?2022年8月14日,香港城市研究者及藝術家黃宇軒 Sampson,以及社會學者、作家李明璁,在台北飛地書店【香港來的風】系列活動中進行對談⋯⋯
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
《一道門》收入的文章,有一半曾刊於被拉人封艇前的《蘋果日報》專欄「無腔曲」,另一半則寫於《蘋果》封舖之後,整本書加起來宛如大劫難前後的側寫記錄…
飛地活動【香港來的風】來到第三場,請到香港著名作詞人潘源良老師以及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鍾永豐老師跟我們分享廣東話以及客家話填詞彼此的特色與困境。
作為人類學家,長期耕耘知本部落地方文化復振歷史的陳玉苹老師,從知本部落例子出發,探討台灣當代的原住民運動,在全球文化資產運動的風潮下,是否真的有助於台灣原住民社群重拾文化價值,從中得到力量?
許倬雲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大師寫專著不難,但大師寫小書,卻沒有幾位能夠做到。
讀這本由女性政治哲學家萊·以彼(Lea Ypi)所著的Free: Coming of Age at the End of History (2021年出版)就給我一種很奇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