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老談掌故——憶屈萬里先生
屈萬里逝世後,聯經出版《屈萬里全集》,為22冊精裝,由國老負責籌劃。除了收錄他已發表的各式論文與文章、生前接受各報章雜誌採訪討論的文章匯總,還收錄了屈萬里生前未及刊行的多部遺著,由他的至交與學生成立的「屈萬里先生遺著整理小組」負責整理。在這套巨著背後,有屈萬里治學一生的心血,和他與劉國瑞投入學術出版的深厚情誼。
屈萬里逝世後,聯經出版《屈萬里全集》,為22冊精裝,由國老負責籌劃。除了收錄他已發表的各式論文與文章、生前接受各報章雜誌採訪討論的文章匯總,還收錄了屈萬里生前未及刊行的多部遺著,由他的至交與學生成立的「屈萬里先生遺著整理小組」負責整理。在這套巨著背後,有屈萬里治學一生的心血,和他與劉國瑞投入學術出版的深厚情誼。
2019年,臺灣馬華文學評論家張錦忠教授在中山大學籌辦了「後五一三馬來西亞文學與文化表述」學術研討會,會議上部分論文分別從政治影響、受難者口述、文學再現等不同角度作出探討,從而促成了本期《思想》雜誌的專題。此外,本期雜誌亦收錄了關於其他地域的革命、抗爭、民間工作的專文。五一三並不僅是種族問題的舊聞,它仍然猶如幽靈般圍繞著馬來西亞、離散的馬華群體、乃至整個東亞政治語境。
整個二十世紀,無數的人民為自己的獨裁領袖喝采,即使他們因此淪落成了奴隸。整個世界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獨裁者的面容出現在大型廣告牌和建築物上,每一所學校、辦公室和工廠也看得到他的肖像。老百姓不得不向他的肖像鞠躬,從他的雕像旁邊走過,背誦他的作品,讚美他的名字,歌頌他的才華。
參與「整風運動」的黨員都要寫反省筆記和自我批評,並保存在每個黨員的個人檔案裡,成了確保服從黨意的絕佳手段。
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當代中國重要知識分子錢理群,從個人歷史記憶出發,以豐富的史料文本,書寫舉世矚目的文化大革命。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畢仰高(Lucien Bianco)學術生涯最重要作品,從社會史角度切入,解釋19世紀末的中國革命為何發生及如何發生。
「大躍進」摧毀了農民勞動的所有動力:土地歸國家所有;種出的糧食也必須上交國家,而且價格通常比成本還低;私人的牲畜、勞動工具和日常用品也歸集體共有,甚至連房子也被沒收。
毛澤東直接面向學生,把這些年輕人視為他最可靠的盟友。他們天真無知、容易操弄,而且很好鬥。最重要的是,他們渴望冒險與行動。「要靠這些娃娃們造反、來革命,否則打不倒這些牛鬼蛇神。」他對他的醫生這麼說。
八月一日,他發了一張私人便簽給清華大學附中的一群年輕人,表達支持之意。「造反有理!」毛澤東這麼告訴他們。兩個月後,這些學生已經成立了自己的組織,叫作「紅衛兵」。不是只有他們這麼做,北京其他地方的學生都集結起來,成立了名為「紅旗」或「東風」的組織。他們全都是受到一封廣為流傳的信件所啟發,這封信是毛澤東寫給林彪的,他在信中強力主張人民要和軍隊融為一體,在日常工作之外還要學習軍事技巧——此舉是沿用數十年前延安創下的典範。
在共產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改變了生產工具的擁有者之後,還需要一場新革命來將殘留的資產階級文化全數消滅,從個人思想到私有市場皆然。就像從資本主義轉變成社會主義的過程需要一場革命一樣,從社會主義轉變成共產主義也需要一場革命——毛澤東稱之為「文化大革命」。
這個計畫相當大膽,其目標是完全抹滅過去的一切痕跡。但是,隱藏在這所有理論論證背後的,是一個年事漸高的獨裁者意欲在世界歷史上鞏固自身地位的決心。毛澤東確信自己很偉大,也時常提起這一點,並且自視為社會主義的領導者。這並不全然是狂妄自大的表現。毛主席把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帶向了解放,後來又成功地在韓戰中與帝國主義陣營打得難分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