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世煜:從《八十年代》到《美麗島》 ,重遇7、80年代理想與衝撞
《思想》雜誌
2012年,林世煜曾受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阿勤專訪,從初涉黨外運動、親歷不同年代的社會事件,談到對現世狀況的觀察與關懷。林世煜如何回顧臺灣的1980年代?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帝國煙消雲散時,烏克蘭的誕生(二之二)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2022年9月,哈佛大學烏克蘭中心主任謝爾希.浦洛基的著作《烏克蘭》中譯本面世,其在書中深度剖析了這座「歐洲之門」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並且從帝國大敘事的瓦礫堆中,挖掘出烏克蘭的複雜過往。
陳嘉銘×馬世芳:以音樂作為行動,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
轉載文章
什麼是盛世?本場飛地台港對談沙龍「為盛世備忘」,邀請香港流行文化研究博士、《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的共同作者陳嘉銘,與台灣廣播人、知名樂評作家馬世芳 演講對談。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車諾比災難與烏克蘭的覺醒(二之一)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車諾比的災難讓烏克蘭覺醒了,讓人們開始思考諸如加盟共和國與中央的關係,和共產黨和民眾的關係等這些基本的問題,並促成了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多年死寂之後的第一場公共大討論⋯⋯
徐裕軒:導/倒讀《烏克蘭》——謝爾希・浦洛基與當代烏克蘭歷史書寫
徐裕軒
《烏克蘭》如何透過350頁(英文)的輕簡篇幅講述烏克蘭人逾千年的歷史?浦洛基又是用什麼樣的標準篩選史事片段,以構築其歷史敘事與國族論述,向我們展示烏克蘭作為「歐洲之門」的獨特之處?
劉士永:從美國環境史的發展脈絡,反思台灣環境議題與本土認同
謝斯喆
2022年4月21日,劉士永教授以「反思美國環境史的發展脈絡對研究台灣環境史的啟發」為題,從梳理美國的環境史發展脈絡,進而反思環境史建構與本土意識之間的複雜關聯。
白曉紅:隱藏在「融合」背後的種族主義——評《誰是外來者》
白曉紅
移民和難民是否總是會是「外來者」?他們是否可能持有話語權?作者採訪了50多位越南移民,傾聽他們的移民經驗和心路歷程,了解他們在德國所處的社會位置。
吳玉山:交界、混合與衝突所定義的千年歷史
吳玉山
烏克蘭有著多元的歷史文化傳統,又處於東歐的戰略斷層線之上,並因此飽受從大陸強權與海洋集團所施加的雙重壓力,現在更置身於將決定國家存亡絕續的戰爭當中。
馮客:在中國,「解放」和「革命」充滿精心策劃的恐怖
馮客(Frank Dikotter)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帝國煙消雲散時,烏克蘭的誕生(二之二)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
齊邦媛:弦歌不輟在戰火中國
齊邦媛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車諾比災難與烏克蘭的覺醒(二之一)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