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樂行:穿透迷思與偏見,探尋跨越國土的中亞史——讀白桂思《絲路上的帝國》
大多數的絲綢之路商人並不是千里迢迢,穿越高山和沙漠,由中國一路走到中東進行貿易。絲路不只是中國和西方兩個地點之間的一條路,而是一整個經濟體系。

楊絳:堂吉訶德究竟是可笑的瘋子,還是可悲的英雄呢?
在1959年,楊絳以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翻譯的新起點;該書是首部直接由西班牙原典之中譯本,也是楊絳翻譯生涯中的代表之作…



斯蒂芬.考特金:冷戰從未終結——論烏克蘭、中國的挑戰,與西方的復興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至今已近3個月,歷史學家Stephen Kotkin近來在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深度剖析冷戰歷史、細緻勾勒出二戰後建立起來的現代世界輪廓及陣營分佈……

【母親的舌頭】九本書,聽聽原住民們如何「用筆來唱歌」
原住民文學,迴環於山海之間的文化記憶與歷史創痛……原住民們如何繼續書寫?思想空間為讀者精選九本讀物,一起領略原住民們如何用母親的舌頭、說自己的故事。

林春美:建國年代的《蕉風》——誕生、落地與文學轉向
2022年3月31日,林春美受邀於新加坡國立大學雲茂潮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展開線上講座,就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刊物《蕉風》路向轉變,以及其對馬華文學的意義進行分享。

【我的香港大學】陳祖為:教學點滴——自由選擇的困惑
大學生最常遇到的困惑,就是選擇上的困難。入大學之前,他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拼命讀書,考進大學。考試成功,取得進入大學的門券後,世界忽然大了,各種各樣的選擇跑到他們面前……

葉福炎:前行者的預言——賴瑞和及其馬華文學史的診斷
這位經常強調治唐史的歷史學家,或許並不曉得,他於1970年代的所發表的評論文章,引起了馬華文壇的漣漪。有趣的是,馬華文學研究者也甚少討論…

孔德維:穿梭在滿文檔案與史料中,打開歷史研究任意門
1979年,岡田英弘(1931-2017)《康煕帝の手紙》初版發行;直至2021年,八旗文化首次推出該書的華文譯本,將我們帶回了42年前一場史學革新的起點。《皇帝的家書》就如「如果電話亭」一樣,提醒了讀者……

【沖繩復歸50週年】小熊英二:心裡的某個地方仍在質問——祖國是什麼?
1972年5月15日,沖繩主權由美國移交日本,史稱「沖繩返還」(沖繩復歸)。至今50年過去了,我們如何理解箇中繁複的國族與文化身份問題?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就曾撰書,試圖質問……

蔡政良:她總是帶著溫暖的風,而這一陣風,還在輕輕地吹——敬悼胡台麗老師
我在大學階段就看過胡老師的《蘭嶼觀點》與《矮人祭之歌》,雖然對於內容有點懵懂,那也是我初次建立「什麼是人類學家,與他們在做什麼?」的想像基礎……



【意猶未盡的思想爭鋒】白立丁:徘徊在革命和社會之間——從《牛鬼蛇神錄》談起
對於文革到當下的思想而言,在「官方」和「非官方」二元主導敘事背後,卻共享着以把握「客觀歷史」爲基礎,試圖建立一種真理性的歷史解釋和價值判斷的衝動……

【意猶未盡的思想爭鋒】馬斯鳴:當代自由主義思潮的流變及缺陷
儘管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是對的,但是由於當代自由主義者在認知上的缺陷——他們對自由主義的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浮在概念和價值上的。

【意猶未盡的思想爭鋒】劉波:「白左」污名化與反西方民族主義的合流
近年來,尤其是在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前後,中國網絡上的一個顯著現象便是所謂「白左」被污名化並承受攻擊……

【意猶未盡的思想交鋒】劉光:中國保守主義的智識誤區與審美移情
縱觀思想史,一個具有爭論性的話題往往會成為理解問題的突破口。2020年中國知識份子群體就美國大選的爭論卻格外值得關注。因為這一次問題關注點超越了本土,直指大洋彼岸。這個貨真價實的美國議題在中國知識份子中一度引發劇烈爭論。很多自由主義知識份子,尤其是不少認信保守主義的人士力挺特朗普……



高陽
本名許晏駢,譜名儒鴻,字雁冰,浙江杭州人,出身錢塘望族,筆名「高陽」取自許氏郡望。抗日戰爭後考入杭州筧橋空軍軍官學校,並於1949年隨校遷至台灣。1959年卸軍職,投身報界,曾任《中華日報》總主筆。1962年發表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李娃》,一鳴驚人,此後著述不輟,一生創作包括九十餘部歷史小說和隨筆,逾二千五百萬字,作品對於清代歷史有獨特研究深度,在《紅樓夢》的研究上亦成一家之言。代表作有「胡雪巖系列」、《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等,被譽為華文世界首席歷史小說家,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



【鴨巴甸讀書札記】亂世中品味苦與甜——《食字餐桌》的能量與慰藉
這是我第二次讀鄒芷茵的《食字餐桌》了,讀著讀著,想起了好多遠方的好友。…會讓我想起那麼多遠方的新朋舊友,是因為鄒芷茵在書中寫了太多關於香港的味道。

族群、環境、人權——湄公河域的藝術行動與實踐改變了什麼
2022年3月,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所主辦「擺渡湄公——湄公河域的藝術行動與實踐」系列講座,邀請多個學術單位、藝術組織以及國際NGO組織合作。本場為系列講座之一……

楊劭楷:追尋文學與心靈之美──讀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
如何回答 「文學是什麼?」,反映一個人心中「文學」的理想樣貌、或者一個人對文學的信念。而在《中國文學的美感》中,作者柯慶明教授認為,文學就是文學所具備的美。

朴鮮姬:我在日本讀過的朝鮮學校,和記憶中的柏青哥
長久以來,日本政府認為朝鮮學校是「反日學校」,於是政府一直不給予補貼。我認為日本政府是在試圖忘記對自己不利的歷史。為什麼日本有這麼多的朝鮮學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