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首頁

盤點各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站位——如何理解戰略抉擇?

除了距離與安全之外,體系因素還包括了延伸關係與戰略三角。這是說一個國家對於另一個國家的態度可能受到第三個國家的影響……與美國友善的東亞與澳紐就在「朋友的敵人是敵人」的狀況之下,一一表態支持對俄羅斯的敵對態度。

因為複雜所以慢: 林毓生先生論著的出版歷程

因為複雜所以慢:林毓生先生論著的出版歷程

林毓 特別提到書目中所列的書籍,約有2/3是他在過去25年中研讀或瀏覽過。從這份書目中我們也可以看到1960-1980年代,一位關心民主與自由建構的學者,他是透過哪些著作來進行思考的。

田原:行者的自畫像 ——讀北島《歧路行》

每一首詩,無疑都是詩人留下的文學足跡。無論深與淺,直與歪,長與短,其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超越語言的邊界,去揭示詩歌的本質。優質的詩歌是時間的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的「建築」……

朱濤:歧路相逢——讀北島的《歧路行》

〈歧路行〉有一個莊嚴開端。〈序曲〉和第一章合在一起,可看作近期北島關於歷史、生命和詩歌的一份綜合性宣言。〈序曲〉發出了一連串」天問」,質疑存在的黑暗和荒謬,也追問救贖的可能……

姚風:失敗者的勝利

北島自二〇一〇年開始創作長詩〈歧路行〉,期間因病患而停頓,病癒後又以頑強的毅力續寫,數易其稿,終於在二〇二一年底得以完成,在晚年以詩歌的形式對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了一次回溯、概括和總結。

徐兆正:「受僱於一個偉大記憶」者的自我見證

詩人並未暗示存在一條「正確的路」。「歧路」或為「迷路」或為「迷途」,但嚴格地說,它只是不曾設想與無從預料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這首長詩就是「受僱於一個偉大記憶」者的自我見證……

焦點作家
焦點作家

北島

原名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1978年與朋友創辦《今天》文學雜誌並任主編至今。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漢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出版。著有詩集《在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上的風景線》、《開鎖》、《守夜:詩歌自選集1972-2008》、《必有人重寫愛情》等;小說《波動》、《歸來的陌生人》;散文《藍房子》、《時間的玫瑰》、《青燈》、《午夜之門》、《城門開》、《古老的敵意》等;編有《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續集》、《對話》、《給孩子的詩》、《給孩子的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