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突圍與生命情調——顏崑陽與《中國詩用學》
謝昀儒
顏崑陽教授於2022年10月出版學術著作《中國詩用學: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行為詩學》,這是一本讓「五四」以降中國古代詩學詮釋視域轉向的學術著作……

余英時:「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劉賓雁追思會上的發言
余英時
我現在只是想從我個人的觀點,對賓雁先生做一個簡單的頌詞。我不是無緣無故地,或者只是敷衍式地歌頌一個剛剛走進歷史的人,而是真實的感覺。


杜國清:試論〈荒原〉的八種中譯本
杜國清
1948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的成名作〈荒原〉,最初發表於1922 年10 月文學季刊《標準》創刊號上,公認是二十世紀英美文學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Timothy Snyder:不要向某種總體的迷夢屈服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關於納粹德國的主導的刻板印象是: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國家,將自己的公民中一種人全體歸檔、壓迫、然後滅絕。但這並非納粹達成猶太大屠殺的方式⋯⋯

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正在互相認識
聯經出版
人工智慧必將帶來劃時代的改變,會扭轉我們的社會、經濟、政治和外交政策,這一切影響遠遠超過任何領域的傳統範疇,而我們做好準備了嗎?

林毓生:治學路上的心靈危機,與「個人關懷」帶來的紓解
林毓生
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呢?我知道必須做一決定,而且知道這一決定是關鍵性的,將影響將來的學術生涯甚至生活方式。然而,我卻不知如何做一明智的決定。

林載爵:青年余英時(1950-1955)
林載爵
我們都知道余英時在一九五〇年七月經歷了一場天人交戰後,突然在本來要重返燕京大學的路程上,從廣州決定折回香港,這是他生命史上一個最大的轉捩點。

林毓生:想為將來提供一個選項,使歷史不致於走到岔路上去
林毓生
因為喜歡閱讀五四人物的著作,已經了解了一些近現代中國悲慘的歷史經過及其由來。對同胞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常思將來當盡一己之力,設法改革中國的種種缺陷⋯⋯

在追求理想上,桑塔格沒有浪費一點時間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聶華苓:我流亡了三輩子
聶華苓

杜國清:試論〈荒原〉的八種中譯本
杜國清

Timothy Snyder:不要向某種總體的迷夢屈服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