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晉:《狂人日記》百年:殺戮與找尋——中國現代性中「兩個狂人」的內在構造
在五四一代中,雖然很多知識分子如魯迅、陳獨秀、胡適在各種具體立場上所持觀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非常一致:就是對於中國傳統價值的徹底否定。在林先生看來,導致這種反傳統的是因爲……
在五四一代中,雖然很多知識分子如魯迅、陳獨秀、胡適在各種具體立場上所持觀點各不相同,但有一點非常一致:就是對於中國傳統價值的徹底否定。在林先生看來,導致這種反傳統的是因爲……
賴瑞和是屬於「回國」(回馬來西亞)的另一群人。但馬來西亞的學術環境容不了他,也困不住他。他是研究型的學者,需要有真正研究型的大學收容他。他是恣意自在的文學家,世俗的眼光看不懂他……
2022年3月,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所主辦「擺渡湄公——湄公河域的藝術行動與實踐」系列講座,邀請多個學術單位、藝術組織以及國際NGO組織合作。本場為系列講座之一……
在人類學的圈子裡打滾這麼久,但是我很難講清楚人類學到底是什麼。我只能說我所期盼的人類學,絕對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在知識理論建構的同時,有積極熱情的社會實踐意圖。
陳健民的書寫中,從審判到入獄,沒有驚惶之感,而有一種難得的從容。判刑時不呈上社會賢達的求情書也不自辯,陳健民身為中壯輩,不為自己求情,反而掛心老的小的……
如何回答 「文學是什麼?」,反映一個人心中「文學」的理想樣貌、或者一個人對文學的信念。而在《中國文學的美感》中,作者柯慶明教授認為,文學就是文學所具備的美。
長久以來,日本政府認為朝鮮學校是「反日學校」,於是政府一直不給予補貼。我認為日本政府是在試圖忘記對自己不利的歷史。為什麼日本有這麼多的朝鮮學校呢?
由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主持,邀請美國威爾斯利學院東亞系副教授宋明煒與台灣作家駱以軍展開對話;從駱以軍著作《西夏旅館》談及其小說創作中的離散與身分認同。
過去兩年多,我經常想起《聖經》〈啟示錄〉中的「天啓四騎士」,他們總是聯手而來:瘟疫、戰爭、飢荒和死亡。新冠病毒、烏俄戰爭、疫區封禁的飢饉,還有死亡。余英時老師、張灝先生的故逝,都來得令人驚愕萬分。
「一場知識性、思想性的講演,竟能吸引上千人的洶湧人潮,真是不可思議!目前台灣這種充滿興奮性的現象,是美國、香港等地區所不曾見的。」張灝教授表示了這趟返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