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維人:危機會吃掉未來?不,未來就是現在
聯經引進了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山繆.薛富勒的《未來關我什麼事?點擊跨世代超連結,開啟永續發展的哲學式思辨》,延續作者之前在《我們為何期待來生?》的論點,談論我們為何要關注未來世代……
聯經引進了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山繆.薛富勒的《未來關我什麼事?點擊跨世代超連結,開啟永續發展的哲學式思辨》,延續作者之前在《我們為何期待來生?》的論點,談論我們為何要關注未來世代……
一談起史碧瓦克,她便抱怨:「我最大的不滿是,後殖民研究,庶民研究,這些她所建立領域都崩塌了,史碧瓦克在最近的文章裡面說她已經離開後殖民研究,她現在要的是島嶼思考(island thinking)。她捨棄了一切她所建立的,那些她所建立起來的、她現在都不要了,而我,卻還在這裡。」
在全球當代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圈之中,只要一提到印度裔學者蓋雅翠 · 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她最著名、發表於1988年的文章〈底層階級能發言嗎?〉,這篇文章經過了30餘年的散佈傳播,影響力無遠弗屆。
《在其他世界——史碧瓦克文化政治論文選》是史碧瓦克第二本著作,代表著她從博士論文階段的英語文學研究,轉而邁向後殖民研究的重要階段……
外文系的歷史從何而來,教研傳統如何形成、經歷了什麼轉變,又為了什麼變化?具體而言,由史入文、貫通古今的教學方法怎麼開始的?外文學者如何溝通中外,為何進行比較?
由於離婚是一種有意識的決策形式,因此具有敘事結構,行為者通常嘗試以回顧的角度解釋自己或是當事對方的決策。愛的終結通常是在許多事件發生之後才會出現……
伊娃.易洛斯所著的這本書,是非常具有企圖心的大書。英文原書名直譯,題為「愛情的終結」,副標為「研究消極關係的社會學」;換言之,作者想解釋的主題是愛情消散的普遍現象……
《白鯨記》這部著作的一般認知,大概是「人與鯨搏鬥的海上冒險故事」,或者,認為它是一部「海洋文學」經典作品。若細讀《白鯨記》將會發現,這是一部深遠影響人類勇於向海發展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重要的捕鯨史,更是一部關於海洋及鯨豚生態的自然書寫。
日本岩波書店精心策畫之鉅作,以《岩波新書 · 中國的歷史》打破了傳統中國歷史寫作的框架,反省了中國史寫作中時間與空間的既有觀念,進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理解體系。本文整理了內容書摘、相關評論及名家導讀,為讀者提供另一道打開鉅作的方式。
承擔臺灣海洋作家使命,廖鴻基波光水影般的書寫,以幾乎一年一本的定量出版,早為讀者的眼目擴延出一方浩瀚深海。二〇二一年,蓄積了海潮浪湧的能量,廖鴻基再度回到寫作出發點的討海人沿岸,以靜謐之筆拍出一摺驚潮湧浪,近三十年前《討海人》的「少年家」竟再度走到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