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大學】陳祖為:學院故事 —— 90年代的港大政治系
1990年9月,我回到香港,出任香港大學政治系講師。那時候的香港,剛經歷「八九六四」的巨大震盪,港人人心惶惶,移民潮湧現⋯⋯
陳祖為, 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退休)。 近年研究興趣為儒家政治哲學、 比較政治哲學,及當代民主理論 。 近年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人文價值中心」擔任全球學者及訪問教授,教授儒家政治哲學。2021-22年於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任訪問學人。 著作包括Confucian Perfectionism: A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Modern Times (Princeton, 2014) (中譯本:《儒家致善主義: 現代政治哲學重構》,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 ) 和 Joseph Chan, Melissa Williams and Doh Shin eds.,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Legitimacy: Bridging the Empirical-Normative Divide (Cambridge, 2016)。
1990年9月,我回到香港,出任香港大學政治系講師。那時候的香港,剛經歷「八九六四」的巨大震盪,港人人心惶惶,移民潮湧現⋯⋯
1988年秋天,我踏足最古老的校園,融入一群英國最出色的研究生當中,學習最前沿的學問。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香港前途瞬間變得黯淡,大批港人移民。幾個月後的某一天……
我的教學生涯的另一部分,是指導研究生。30年來我教過幾千名本科生, 但碩士和博士生只有約20個,有15個最後成功畢業,5位博士,10位碩士。
擁有並實踐內在價值的能力, 不一定帶來財富名位。更甚者,在一個不公義的制度內,實踐內在價值可能會令你失去工作。孔子最重要的提醒,是不要用有違正道的手段追求外在價值。
大學生最常遇到的困惑,就是選擇上的困難。入大學之前,他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拼命讀書,考進大學。考試成功,取得進入大學的門券後,世界忽然大了,各種各樣的選擇跑到他們面前……
所謂孔子的教學法,乃生命影響生命,需要在課堂以外長時間實踐。若沒有師生緣份,難以奏效。我帶着在中大所認識的(比較親切的)師生關係進港大,很快就碰壁。
蘇格拉底通過哲學思辯,不斷向對話者提出問題,以幫助他們反思自己的想法。孔子與學生長期交往,因材施教,生命影響生命。香港這幅獨特的土地,讓我實踐中西哲人最古老的教學法。
1990 年加入港大時,89剛過,97還未到,人心動盪,香港出現移民潮。在這大環境下,我回港教書的決定是否明智,誰也說不準。當時我沒有預料到,竟然會在港大有做到退休的一天。
前幾天我發了《告別港大》 一文,收到了很多窩心的留言和短訊,我銘記於心,不能一一回應,唯有在這裏衷心的道謝。 告別書是向別人道別,其實最大的目的是為自己這段30年的經歷作一個clo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