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我的香港大學】陳祖為:教學點滴——師生緣

文/陳祖為(前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所謂孔子的教學法,乃生命影響生命,需要在課堂以外長時間實踐。若沒有師生緣份,難以奏效。

我帶着在中大所認識的(比較親切的)師生關係進港大,很快就碰壁。有一次,下課後,一些同學留下來,繼續問課堂上的內容。過了一段時間,我提議去 canteen 坐下來,慢慢再聊。 誰知, 同學們反應有點尷尬,一個說有補習課要去教,一個有莊會要去,另一個有下一課,又另一個約了朋友。 

原來港大同學那麼忙!或者,他們是不習慣和老師出入 canteen 吧。外間說港大的師生關係沒有中大的那麼親切 (或傳統),我開始感到所傳非虛 。畢竟,港大仍是英式殖民地大學,在90年代初期的政治系,華人只佔非常少數。外國老師又怎會同本地學生去「飲tea」呢?

一兩次如是,我學懂了,以後要被動一點,才能保住老師的「樽鹽」(編註:尊嚴的粵語諧音)。可是,雖「多少次迎著冷眼」,我「從没有放棄過我心中的理想」。

我離開港大時,寫了一篇告別書。發表當天,她說每次讀到第三段,已禁不住掉下眼淚。

後來,與學生相處,很多時候都是先由同學作主動的。有的是敲門進來,更多是電郵約見。有的一個人來,有的兩三個。 這些見面,我從來不會拒絕,都會以誠相待。若有緣份,會繼續互動,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最終亦師亦友。每一屆都有幾位這樣的同學,30年後,有數不清的師友情誼。

情誼是深是淺,都看緣分。開始時,同學都是帶着問題而來,學業的,或私人的。有些談得投契,後來不了了之。有些很慢熱,但隨着互信增加,逐漸敞開內心世界,無所不談。

2000年代初期,一位學業上非常出色的同學寫給我一封很長的電郵,說了很多學習和生活上的感受,我很有誠意的回覆了,卻得不到回應。過了一段長時間,我又收到她的電郵,又是長長的,沒提及我的回信。我還是覆了,可惜又石沉大海。再過一段時間,信又來了,我感到非常困惑,於是用一點責備的語氣,問過究竟。

她回信表示非常抱歉,並約了在校園見面。那次,她披露了內心的世界, 訴說了她的故事。 經過那一「役」,我們彼此的互信增加了,以後她所作的每一個人生抉擇,升學的、工作的、戀愛的,我都成了她忠實的聆聽者。有一年,她在英國讀研究院時,壓力太大,自信心動搖起來,打長途電話來「求救」。(後來以超卓的成績畢業。) 另一次,我在波蘭開會,她透過視訊,哭着訴說一段戀情的終結。 

今天,這女孩已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學老師,屢獲教學和研究獎項。朋友交往是雙向的,互相扶持。我寫書出現窒礙時,會找她在校園踱步,請她給意見。生活上的起伏,也會與她分享。她是我家中晚飯的常客,和我太太也成了好友。不久之前,我太太生病了,她非常關心,介紹了最好的醫生。我離開港大時,寫了一篇告別書。發表當天,她說每次讀到第三段,已禁不住掉下眼淚。 

2018年,陳祖為與學生。相片來源:陳祖為提供。

教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幸運的我,卻收穫豐盛。有數不清的次數,得到他們的愛心的回應。

每一位同學都是獨特的個體,每一段師友情誼,不論深淺,都是不可取代的。他們豐富了我對人性的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社會經歷擴闊了我的視野。教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幸運的我,卻收穫豐盛。有數不清的次數,得到他們的愛心的回應。

疫情下,要離開香港一段時間,一位舊生不放心,堅持要接載我們去機場;有一晚獨自在家,正發高燒,另一位舊生專程來我處催促我,陪我去急症室檢查;每年春節,不同屆別的同學帶同他們的伴侶、兒女來拜年歡聚;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會收到他們窩心的問候,或感激的信件。

最近,一位舊生從加拿大寄來一封信,讓我非常感動。其中一段, 他這樣寫: 

“I don’t think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willing to listen to student’s struggles and walk with them so compassionately. And I love how you would share with us your own vulnerabilities. You give us permission to be not okay and confused in life sometimes, even though you have very high expectations of our logic in our essays. It’s been an honour being your student, and I really look forward to the day we meet again. 😊” 

30年來,我體會到,一段持久的師友情誼,除了緣份外,就是要對對方產生真正的興趣,想知道他們的經歷,分享他們的快樂和成就,分擔他們的憂患。同時,也要向對方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顯露自己的煩惱和軟弱。唯有這樣,才可以亦師亦友。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