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紀霖:如何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導讀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許倬雲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大師寫專著不難,但大師寫小書,卻沒有幾位能夠做到。
許倬雲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大師寫專著不難,但大師寫小書,卻沒有幾位能夠做到。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范宜如,在本文為讀者梳理了台港文學中人與動物的關係及動物在城市中的真實狀態。(本文摘選自《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誰是外來者》以德國與台灣兩地映照,探討在同一時期接收越南移民的兩個地方,各自有哪些不同的措施、政策,社會環境又是如何,並且試圖從中找到一個族群融合的理想方法…
面對有限的財政資源,有限的時間,社會大眾所能夠接受的痛苦門欄,而政治人物也敢於承擔政治成本內,臺灣沒有可能單獨長期抵抗中共傾舉國之力來犯。
2022年7月28日,《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新書分享會在敏隆講堂舉行。本書是馬以工教授細析《紅樓夢》與清史,再絣織雪芹與弘曆的一生謎團。
2022年9月,哈佛大學烏克蘭中心主任謝爾希.浦洛基的著作《烏克蘭》中譯本面世,其在書中深度剖析了這座「歐洲之門」兩千多年的歷史軌跡,並且從帝國大敘事的瓦礫堆中,挖掘出烏克蘭的複雜過往。
車諾比的災難讓烏克蘭覺醒了,讓人們開始思考諸如加盟共和國與中央的關係,和共產黨和民眾的關係等這些基本的問題,並促成了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多年死寂之後的第一場公共大討論⋯⋯
《烏克蘭》如何透過350頁(英文)的輕簡篇幅講述烏克蘭人逾千年的歷史?浦洛基又是用什麼樣的標準篩選史事片段,以構築其歷史敘事與國族論述,向我們展示烏克蘭作為「歐洲之門」的獨特之處?
如果右手寫論文,左手就寫散文;如果右手寫亮處,左手就寫隙影;如果右手寫經世治國,左手就寫茶餘飯後吧。右手左手從來不是二元對立,亦無高下判別⋯⋯
移民和難民是否總是會是「外來者」?他們是否可能持有話語權?作者採訪了50多位越南移民,傾聽他們的移民經驗和心路歷程,了解他們在德國所處的社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