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馬以工:深嵌於《紅樓夢》中的乾隆時代獨特風貌

紀錄/Hsuann

編按:2022年7月28日,《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新書分享會在敏隆講堂舉行。本書是馬以工教授繼《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後,細析《紅樓夢》與清史,再絣織雪芹與弘曆的一生謎團。分享會亦邀請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劉靜敏教授,以及台灣作家、學者童元方教授與談,深入討論了本書的圖像文本及《紅樓夢》成書時代背景等議題。

| 講者簡介 |   

馬以工,原籍金陵,戊子年生於臺北市。現任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歷任第三、四屆監察委員,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清華大學、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文化建設委員會委員,環保署環評委員等。著有:《尋找老台灣》、《幾番踏出阡陌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百分媽媽》、《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重讀紅樓夢》、《歲時律動:智慧四千年的24節氣》等書。

2022年7月28日,《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舉行新書分享會,講者馬以工教授透過將《紅樓夢》文本與清史史料的相互比對,針對與《紅樓夢》相關的幾大疑雲展開條分縷析的梳理,進而逐步帶領讀者更清晰地看見《紅樓夢》的世界與其所誕生的真實時代之間幽微複雜的關聯。

深嵌於《紅樓夢》一書中的,不僅有曹雪芹家族獨特的印記,乾隆時代獨特的時代風貌亦躍動於字裡行間。

曹雪芹與大時代之間的對話

馬以工指出,小說《紅樓夢》並非是關於少男少女之間單純的純情戀愛故事,更非是作者曹雪芹為影射宮廷暗鬥所作之書;馬以工接著說道,就如同黃一農院士所言,我們毋寧可將《紅樓夢》視為是曹雪芹及其家族與大時代之間的對話,也因此,深嵌於《紅樓夢》一書中的,不僅有曹雪芹家族獨特的印記,乾隆時代獨特的時代風貌亦躍動於字裡行間。

馬以工自年幼時便踏入《紅樓夢》的世界,然而卻猶如霧裡看花,直至後來某一日,其在陝西博物館看見西魏獨孤信二十六面體印——一顆隨著觀賞者觀看角度不同而能看見面數不一的八稜二十六面球體時,忽然體悟到,《紅樓夢》的本質即是如此,即隨著閱讀者所採取的角度,所看見的《紅樓夢》世界亦會有所不同。

《絣織紅縷》一書便是馬以工對圍繞著《紅樓夢》而生的種種疑雲之回應。馬以工藉以解開這些問題的線索有三:

其一,乾隆年幼時的種種創傷對其人格的決定性影響,以及《紅樓夢》中隨處可見的、呼應年幼時期創傷對於乾隆內心造成長遠而不可抹滅陰影的情節;

其二,《紅樓夢》中曹雪芹與乾隆皇帝之間的「共時性」現象;

其三,曹寅外孫平郡王福彭(亦即乾隆的表兄)與乾隆之間的特殊友誼對《紅樓夢》的影響。

馬以工認為,弘皙就像是真寶玉,而這個真寶玉所投射在假寶玉一般的弘曆心中的陰影可謂難以抹滅。

沒有福彭就沒有《紅樓夢》

《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一書由四個主題所構成——「二我」、「陰影」、「龍鳳」以及「救贖」。更進一步說,這四個章節之間的關聯如下:作者在第一章「二我」中指出,乾隆喜愛的「是一是二圖」(注:繪有兩個乾隆的一種圖像形式)可被視為是乾隆的人格畫像,而《紅樓夢》中令人困惑的各種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情境描寫便映照出乾隆兩個不同自我之間糾葛複雜的關聯與互動。

接著,作者在本書的核心部份——第二章「陰影」中,則透過乾隆的出生地與生母真實身份之謎、乾隆在婚嫁陣仗以及雍正所賜予的賞賜上所感受到的不夠受到重視等等描繪,更細緻地書寫乾隆的生命創傷以及隨之而來的陰影。馬以工說道,在《紅樓夢》中,因著母親低微的身份而受到明顯差別待遇的賈環,正是一位曹雪芹用以影射乾隆際遇的人物。

清高宗乾隆像,清宮廷畫師所繪。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福彭。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在現實世界中,乾隆因著生母的身份之謎,備嘗嫡庶差別待遇之苦。舉例而言,即使當時的弘曆已受封為寶親王,但一想到其在京城裡的堂兄弘皙——康熙視為唯一的嫡皇孫仍令他感到芒刺在背、不是滋味。馬以工認為,弘皙就像是真寶玉,而這個真寶玉所投射在假寶玉一般的弘曆心中的陰影可謂難以抹滅。

到了第三章「龍鳳」,作者則強調了乾隆與其表兄福彭之間的深厚情誼與《紅樓夢》之間千絲萬縷的連繫。在本場講座中,馬以工甚至直言道:「沒有福彭就沒有《紅樓夢》。」馬以工並引著名小說家高陽的見解,指出《紅樓夢》中元妃的八字與生死年歲再加一就是現實世界中福彭的八字與生死歲數,因此元妃的原型即是福彭。

最後,關於本書第四章「救贖」,馬以工則並未多作介紹;其內容大致為,作者認為乾隆內心中的種種創傷並未得到救贖。

表面上是以乾隆為主體進行書寫,但實際上在不斷以乾隆為主角書寫的過程則間接烘托了《紅樓夢》的成書時代背景。

烘雲托月的《絣織紅縷》

在本場講座的末尾,學者童元方教授以及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的劉靜敏教授受邀與主講者馬以工進行對談。

劉靜敏教授針對乾隆對「是一是二圖」的喜愛補充道,乾隆從24歲到69歲,不斷命宮廷畫師繪作是一是二圖,這種舉動背後所呈現出的,便是乾隆在自我認同問題上的迷惘與掙扎,而這樣的掙扎則與其幼年創傷息息相關。

劉教授並說道,對於是一是二圖的主流解釋,往往將畫中屏風前的人物視為是「真我」,屏風後的人物則是「妄我」;然而,劉教授則引另一種解釋來詮釋乾隆版的是一是二圖背後的心理。該種解釋主張,屏風的前方其實是舞台一般的存在,因此呈現於舞台上的一切是舞台後的人希望觀賞者看見的畫面,換句話說,舞台上所呈現的種種是幕後的人刻意安排的。同理可知,乾隆版的是一是二圖中所出現的用以顯示高貴身份的器物、出生地與生母身份的更動,在在都顯示出幕後的乾隆正刻意隱瞞著什麼,同時刻意正刻意塑造著一種特定的形象。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圖》。來源:網路圖片

童元方教授則指出,本書的圖像文本與文字文本各佔一半的比例,而這些圖片不僅僅只是文字內容的補充而已,圖片提供了僅僅倚靠文字無法企及的深度。童教授並說,馬以工這本書展現了一種很特別的書寫技巧——烘雲托月法,即表面上是以乾隆為主體進行書寫,但實際上在不斷以乾隆為主角書寫的過程則間接烘托了《紅樓夢》的成書時代背景。

在短短的兩小時內,馬以工教授透過精彩的見解帶領聽眾走入了《紅樓夢》的世界,有別於嚴肅的學術研討分析,這場演講既帶有嚴謹的學術精神,卻也同時具備慧眼獨具的巧思,使聽眾彷彿透過不一樣的稜鏡看見《紅樓夢》別樣的光芒色彩。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馬以工: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