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鴻基:致沒有海明威與德布西的台灣海
《最後的海上獵人》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並不是從小喜歡寫作,也不是文藝青年,開始寫作是因為三十歲後出海捕魚,看見海、看見魚、看見漁人,看見不同於陸地上的種種風景,有所感觸和感動,才試著將海上漁撈生活的點滴寫成文章。
《最後的海上獵人》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並不是從小喜歡寫作,也不是文藝青年,開始寫作是因為三十歲後出海捕魚,看見海、看見魚、看見漁人,看見不同於陸地上的種種風景,有所感觸和感動,才試著將海上漁撈生活的點滴寫成文章。
你知道嗎?「六一八六一一」是最早勸人節制飲酒的密碼。你知道嗎?未成年的李清照就涉足酒國,喝起酒來一點都不輸男性儔輩。《文豪酒癮診斷書》書中一一劇透你不知的文豪與酒的愛恨情仇。斜槓醫師廖泊喬在書中跨界歷史、文學、科學、醫學等領域,他和讀者邊談文豪酒詩、邊論酒癮害人匪淺……
《被統治的藝術》中的種種策略或許可以用「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來標誌,或者說以「玩國家」這樣有趣的說法來概括。不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可以迅速點出一些重點來,卻有讓人誤會僅止於此的可能。本書討論的種種日常政治與民間策略不僅是呈現人類行為的常態,而更有歷史性的思考。
不少對於明代軍戶的討論,都指出此制度在明代中後期的「崩壞」,並且把它當作是明代衰亡的因素之一。最常見的解釋是明初奠定的制度僵化,無法適應中晚期的社會變動。雖然《被統治的藝術》也對這樣的解釋提出挑戰,但本書開宗明義就表明,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討論明代軍事制度的崩壞……
李白(701-762)的故事不好寫。這位盛唐詩人聲名太大,傳奇太多,千百年來有無數文人歌之頌之;他的詩作如此膾炙人口,〈靜夜思〉、〈蜀道難〉、〈將進酒〉、〈戰城南〉、〈下江陵〉……早已成爲民族記憶的一部分。與李白同代的杜甫稱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在一片微型貸款的政策討論中,真要了解如何讓這些所謂的窮人的銀行(也就是微型貸款機構)更確實完成扶貧目標,我首推《走出貧窮》一書,這本書根據窮人的財務日記,詳細了解窮人現金流裡面的限制與實況,而唯有抽絲剝繭窮人的現金流,才能補足金融機構服務的不足。
離婚是一種特別值得注意的社會學現象,因為它影響家庭此一體制從前現代世界過渡到現代世界的過程。家庭體制確保生殖繁衍、紓解性慾的需求,並且對社會生產和社會流動至關重要,同時有助於實現財富的積累與轉移。離婚是影響婚姻此一重要社會制度的退選行為,它包含了現代性主要的社會及文化力量……
武漢原本不在麥可 ‧ 卡拉漢(Michael Callahan)一開始的行程裡。他在一月十七日經過約三十小時的飛行後,踏出降落在中國南京的一架飛機。這位美國醫生期待見到他的中國朋友,兩位二〇〇二到二〇〇三年SARS疫情爆發期間他在香港認識的抗疫工作者。
馬來西亞旅英華人作家歐大旭(Tash Aw)在二〇〇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和諧絲莊》,立刻深受國際文壇注目。《和諧絲莊》不僅入圍當年曼布克初選名單,隨後還榮獲英國聲譽崇隆的惠特布列首部小說獎,以及二〇〇六年大英國協作家獎的第一本書獎。
新的長篇小說,由四個主要章節組構,透過被採訪者的自述回憶,以及採訪者與被採訪者的互動,具現一名馬籍華裔男子從童年至中年的成長挫敗歷程。小說以「謀殺/過失殺人」作為懸念,聚焦貫穿,從中延伸友朋、家庭、工作與族群的錯綜社會網絡,並且將角色命運,逐步推向無可挽回的必然崩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