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令偉:一場精彩跌宕且翻轉思維的中央歐亞歷史之旅——白桂思《絲路上的帝國》
《絲路上的帝國》以歷史時期的中央歐亞為出發,進而觀照古今的歷史觀點,頗富有挑戰性與思辨性,對於開闊台灣乃至於華文世界讀者的歷史思維以及人文視野而言,具有相當意義。
《絲路上的帝國》以歷史時期的中央歐亞為出發,進而觀照古今的歷史觀點,頗富有挑戰性與思辨性,對於開闊台灣乃至於華文世界讀者的歷史思維以及人文視野而言,具有相當意義。
1989年6月4日凌晨,楊渡在目睹長安大街解放軍對北京平民開槍後,由地陪帶領回到飯店,其後與另一位台灣記者徐宗懋會合並重返天安門廣場,記錄下廣場黑夜發生的事情。
在東西方文化中,莊子與尼采可說是各自代表著兩個最魅力無窮的哲學異類。在劉滄龍教授《內在他者:莊子・尼采》書中,兩者的相遇卻構成了一個讓人困惑的哲學命題…
大多數的絲綢之路商人並不是千里迢迢,穿越高山和沙漠,由中國一路走到中東進行貿易。絲路不只是中國和西方兩個地點之間的一條路,而是一整個經濟體系。
在1959年,楊絳以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作為翻譯的新起點;該書是首部直接由西班牙原典之中譯本,也是楊絳翻譯生涯中的代表之作…
1972年5月15日,沖繩主權由美國移交日本,史稱「沖繩返還」(沖繩復歸)。至今50年過去了,我們如何理解箇中繁複的國族與文化身份問題?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就曾撰書,試圖質問……
陳健民的書寫中,從審判到入獄,沒有驚惶之感,而有一種難得的從容。判刑時不呈上社會賢達的求情書也不自辯,陳健民身為中壯輩,不為自己求情,反而掛心老的小的……
從台灣的角度閱讀香港的陳健民,讓我感到最安心的一點是,我發現,那些珍貴的字詞,那些被耗損被濫用的字詞,還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猶太人二部曲》以15世紀末期至19世紀末期為述說的時間主軸,在將近四百年之間,猶太族群悄然又驚人的散佈於全球每個地理空間,因此故事的舞台必須跨出猶太人傳統活動的西亞、環地中海區與伊比利半島。夏瑪精選每個地區事蹟獨特的猶太人物,如同記者深入現場、貼身採訪,報導他們戲劇性的起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