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殖民之糾葛:阿道夫.費實的臺灣
久聞有一本1900年出版、名為《福爾摩沙踏查》(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的遊記,作者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 1856-1914)曾在日治初期到臺灣,又是重要東亞藝術文物收藏家,與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關係深厚。近期有機會到該館一遊,展示十分精緻高雅且獨樹一格,但未見任何臺灣文物。藉著深入本書中費實夫婦的人生經歷,終於得知其中緣由與此間之曲折。
久聞有一本1900年出版、名為《福爾摩沙踏查》(Streifzüge durch Formosa)的遊記,作者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 1856-1914)曾在日治初期到臺灣,又是重要東亞藝術文物收藏家,與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關係深厚。近期有機會到該館一遊,展示十分精緻高雅且獨樹一格,但未見任何臺灣文物。藉著深入本書中費實夫婦的人生經歷,終於得知其中緣由與此間之曲折。
當年幼的金門「華華理髮廳」老闆林壬華在金門街上與兄弟姊妹、左鄰右舍一同倉皇躲避「九三砲戰」砲彈同時,尚不知道他們的痛苦,正劇烈牽動台灣的命運。
《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2022)主要描述台灣戰後初期,國民黨政府(國府)實施耕者有其田之時,為了徵收出租耕地要補償地主,將地價補償中的三成,以四大公司的股票作為給付,因此意味著將四大公司民營化,把股票分發給地主。
台灣的土地改革從1949年初宣布實施「三七五減租」起,至今已經超過70年,陸續一直有不少學者對這個主題進行研究。瞿宛文在其最新著作《台灣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的前言提到,政治氛圍影響歷史解釋的問題。
瞿教授參考了既有研究成果,並以相關的史料和檔案為基礎,進一步論述,透過土地改革的政策,如何影響台灣的地主階層進行工業投資,或是促成地主階層在台灣經濟史角色的轉型。
2012年,林世煜曾受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阿勤專訪,從初涉黨外運動、親歷不同年代的社會事件,談到對現世狀況的觀察與關懷。林世煜如何回顧臺灣的1980年代?
2019年10月,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與楊儒賓進行專訪,探討了晚明與現代性、中華民國、辛亥革命、五四運動、1949、台灣的民主工程與儒家,並論及其思考理路與治學經驗。
孟樊、楊宗翰合著的《台灣新詩史》面世;全書將新詩史劃分為七大時期,並採取「文本主義」的史觀,破除「迷思」,力求將詩史回歸到詩作本身。
如果說以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成立,做為台灣史成為顯學的指標,那麼2004年這一年是值得大筆特書的一年。中央研究院做為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在學術研究上扮演著領航的角色。
台灣人何時有「獨立」的念頭?和台北帝大同一年(1928)成立的台灣共產黨首揭台灣獨立的大旗,這是當時第三國際將台灣視為台灣民族,扶助被壓迫的民族使然。戰後則是二二八事件後,部分經歷此事件者逃亡海外,首先在曾為台灣人殖民母國的日本成立台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