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載爵:青年余英時(1950-1955)
林載爵
我們都知道余英時在一九五〇年七月經歷了一場天人交戰後,突然在本來要重返燕京大學的路程上,從廣州決定折回香港,這是他生命史上一個最大的轉捩點。
李麗美:余英時是怎麼作研究的?這年代還可以讀文科研究所嗎?
李麗美
近讀余英時二書,尤其是《余英時回憶錄》,就覺得,可以在「你家不缺錢嗎?」再另加一個指標,即「你有什麼一定要透過讀研究所才有辦法解決或找到答案的學術問題嗎?」
【重讀余英時】蕭雲:為何自居「中國人」的余英時能夠抵抗民族主義極權?余英時的隱諱教誨
蕭雲
胡適和錢穆不僅求學上取徑大異,於私也有點不咬弦,錢穆遲至1968年才獲選中研院院士,便是聚訟不休的一大學案。兩人的想法多有牴牾,究竟截然不同的兩人如何在余英時身上融會貫通?
【重讀余英時】黃瑞彬:在大時代中,余英時也有迷惘的時候
黃瑞彬
我本身是學醫的,表面看來與余英時所專精的歷史學科關係不大…如今隨著《余英時回憶錄》的出版,我才更有機會真正認識這位學者,對史學界與文化界的卓越貢獻…
余英時:動手動腳找東西——前哈佛燕京圖書館長吳文津的獨特精神
余英時
2022年8月11日,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發佈訃告,著名圖書館家、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第二任館長吳文津先生(Eugene Wu)在美國加州離世,享壽100歲。
唐小兵:二〇二一,春風遠矣——敬悼余英時先生
唐小兵
我寧可將余先生對年輕一代人的告誡和楊瀟在歷史行走中的反省看作是兩代人之間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和心靈契合。而作為一個從事人文學術研究和寫作的人而言,更為重要的是……
【重讀余英時】梁右典:思想起源試探——重讀《論天人之際》
梁右典
余英時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他的知識人形象還深深烙印在我們腦海之中,閱讀他的著作是最好的懷念方式。其中,《論天人之際》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