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部落客】梁右典:知識人的世界——讀《余英時談話錄》
余英時先生是當代學界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學者之一,去年(2021年)出版的《余英時談話錄》是關於余先生思想的最新著作。這是一本「知識人世界」的書籍,包括余先生對於一生經歷的省思;如同黃進興教授在本書序中所說這是「對近代學術人物的觀察、個人的學思及時代的見證,三方面有系統地整理出來」。
余英時先生是當代學界最具影響力的華人學者之一,去年(2021年)出版的《余英時談話錄》是關於余先生思想的最新著作。這是一本「知識人世界」的書籍,包括余先生對於一生經歷的省思;如同黃進興教授在本書序中所說這是「對近代學術人物的觀察、個人的學思及時代的見證,三方面有系統地整理出來」。
2021年12月26日,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史學者、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於康乃狄克州家中逝世。1999年,《聯合報》曾促成「東西史學大師跨世紀對談」,邀請余英時與史景遷以1898至1989世紀交替中的中國知識分子為題,分別以東、西方視角來探討一百年來中國歷史與文化之路。
余英時先生是我大姑媽唯一的孩子。表哥一出生,大姑媽就走了。為了這原因,表哥一輩子不過生日。我從沒見過大姑媽。抗戰開始,父母帶著我們從杭州輾轉回到桐城老家。那時英時表哥在潛山老家,我雖然尚未和他見到面,不過,卻常常從大人談話中聽到關於他和大姑媽的事。
余先生對於各個時代文獻的鑽研,對各個時代問題的探索,往往有超過具體時代環境的意義,而涉及到中國歷史上長時段甚至是近乎本質性的問題。他這樣做,除了是個人能力的積蓄之外,也跟中國史延續性高、在世界史上自成一格的特性有關。
余英時不但是傑出的詩人,也是最善於解讀詩歌的人,是一位很高明的讀者。我經常和他開玩笑,說他真是最好的文學偵探,他總是一笑置之。余先生之所以這麼會解讀詩歌,善於解讀詩歌裡的暗碼(secret code),是因為他很敏感地捕捉到陳寅恪或汪精衛等人的詩心,或者是他們的文心。
余英時其實就是嚴復、梁啟超、胡適之後的通才,他以他的歷史研究,關懷中國的現狀,因此可以不落門戶之見,而有世界眼光,能夠深入傳統的問題,而又有國際一流的追求。站在世界的高度,就不會把「中西」或者「古今」視為絕對的對立,所以他才能「通」。
如果要寫一部馬華儒家思想史,我們該怎麽寫?有沒有內在理路的痕跡可尋?曾慶豹在90年代處理過不少儒家與現代化的問題,但這幾年在這課題上的研究似乎沒有多少的連續,最近時而聽見對儒家強烈的呼喚,好像又露出了一些曙光,但在研究層次上我們能有多少的提昇,如何接續以往的問題與討論,那就考驗我們在長時段中投注的工夫了。
在疫情仍然嚴峻的當下,嘉賓與讀者們透過網絡平台相聚,反而使悼念跨越時區與地域,隔空搭建起一座非常難得的交流平台。論壇進行過程中,有不少聽眾熱烈發問,亦提出一些切中時代困惑、值得一再思索的問題。我們從中精選了6組問答,作為是次論壇的延宕與迴聲。
如果說錢穆的現世關懷是為舊中國「招魂」,胡適是為新中國「催生」。那麼,余先生既不「招魂」也不「催生」,他隔海靜觀,透過深刻的歷史研究,對當下的社會時局給出針砭。余先生是近世以來,能以學術研究影響到現世政治極少數的學者。
史學泰斗余英時逝世後,中外學界在哀悼之餘,亦開始著手回顧及探討余先生在治學、寫作、立人上的諸多建樹,以令其思想及精神得以延續。本文精選孫康宜、葛兆光、周保松、王汎森、錢永祥等出席講者發言,回顧論壇影片及媒體報導。余英時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力量,至今仍維繫且滋養著散落各地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