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秀敏:《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唯才是用」制度下的第三世界
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無疑是一個由第三世界走上第一世界的成功故事。然而由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來看,現今的新加坡在先進國家之中是數一數二的高,也就是貧富差距極為懸殊。於是作者本書便對此提出了疑問,「唯才是用」制度是否在新加坡國內製造出了另一個第三世界?
新加坡作為一個國家,無疑是一個由第三世界走上第一世界的成功故事。然而由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來看,現今的新加坡在先進國家之中是數一數二的高,也就是貧富差距極為懸殊。於是作者本書便對此提出了疑問,「唯才是用」制度是否在新加坡國內製造出了另一個第三世界?
陳健民不是革命者,他是被時代浪潮所推上前線的民主倡議人士,就其個性而言,他其實是讀書人與智識分子。也因此,陳健民從牢獄中寄出來的書簡讀起來,就像是他的讀書心得筆記。他在326天的牢獄之災中,讀了40本書……
坐牢這件事,陳健民有備而來。在港中大社會學系任教了25年的他,在2018年,給自己和學生設計了最後一學期的課程,這是一門新課:Leadership in Uncertain Era。…陳健民說,希望學生在亂世之中,能夠不被無力感支配,帶領自己在逆境中前行…
許多年前,我帶著我的丈夫夏木(當時我們還只是情侶,而且都是學生)回馬來西亞旅行一個月。我記得那是北京的盛夏,在馬來西亞正巧是伊斯蘭教徒的齋戒月。那是夏木第一次去馬來西亞。
2021年12月13日,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邀請到了密西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博士蔡秀敏,以「成為馬來世界的華人:殖民、移民與新加坡歷史」舉辦講座,談及對於「華人離散」論述的質疑與反思……
二二八事件常被看成台灣民族主義的濫觴;發生在其後的白色恐怖,則讓悲情與壓抑的情感結構,成為幾個世代台灣人對戒嚴統治的記憶。如何讓這些創傷歷史,成為人們可檢討、反省、思辨與學習的資源?我認為需要透過開放對話……
「公民哲學」是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鄧育仁老師所主張的哲學;這本書的要旨是:立足臺灣,面對中美在全球的國際格局,從古典智慧出發回應現代的政治情勢。《公民哲學》是「多重跨領域」的鉅著……
作為轉型正義的後進國家,過去台灣因為國民黨長期一黨獨大,民主政治發展無法透過轉型正義的推動,來為公民社會的人權法治基礎打底,也沒有機會將以「三民主義」為尊的憲法,改為以普世價值「人性尊嚴不可侵犯」為尊的現代國家憲法。
雖然轉型正義的口號甚囂塵上,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一個饒富興味的現象:絕大部分倡導轉型正義概念的,都是泛綠或親綠的學者及團體;而泛藍或親藍的學者及團體,則刻意不觸及這個問題,或是以嘲諷、否定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
許多學者和思想家討論轉型正義的動機,主要也是為了未來,為了「讓它不要再發生」(never again)。雖然過去的裂痕和傷痛,經常阻礙未來的共存和合作;可是遺忘過去,過去可能在未來重現。歷史正義和歷史真相在防止過去重現上,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