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者、自由主義者、左翼作家、保守主義者相互鏈接,從情感政治角度,勾勒當代思想版圖

這是一本知識分子如何歷經政治狂潮,磨煉思想邏輯,堅守或改變理念信仰的專書——這是思想史的路數。但涂航教授更希望從中梳理出更複雜的線索,如陳寅恪的史論如何「痛哭古人」;李澤厚的儒家「樂感」文化如何導向「告別革命」;陳映真的憂鬱如何啟發後革命行動;劉小楓的「海洋性激情」如何接軌古典公羊學說等。換句話說,思想不只是綱舉目張的思辨過程,也牽涉思維主體的癡嗔與愛憎;政治不只是公眾運動或權力取予,也牽涉行動主體的希望與悵惘。更進一步,情感不僅源自個人,也是一種公共意向投射和意象流傳,直通威廉斯所謂的「感覺結構」。

閱讀更多...

劉再復:我與李澤厚的《告別革命》對話錄緣起

1992年1月初李澤厚來到美國,而且來到科羅拉多,他在科羅拉多學院,我在科羅拉多大學,相距只有兩小時的高速公路。於是,我們見面、打電話很方便,自然就常一起談論。撫今追昔,海問天空,談哲學,談文學,談中國,談美國,談毛澤東的烏托邦悲劇……

閱讀更多...

劉再復:文學是你自己能夠掌握的自由

文學具有潛在的淨化功能、範導功能,但它不擔負改造世界、改造社會的外在使命。寫作應當面對人生的困境,真實的人性,不需要擔負其他的外在使命,無論是階級的使命,民族的使命,還是革命的使命等。

閱讀更多...

劉再復:戒掉這五件事,錘鍊你的文學寫作

不媚,才有文學的尊嚴與自由;不媚,才有作家的主權與獨立;不媚,才有作品的格調與境界。我早已提出,好作家一定要有一種獨立不移的立身態度,既不媚俗,也不媚雅。順從大眾的胃口固然不對,順從小眾的胃口也不對;刻意取悅「下里巴人」不對,刻意取悅「陽春白雪」也不對。

閱讀更多...

劉再復:忘掉文學理論,抵達文學狀態——非功名、非主義、非集團、非市場

到了大學,就進入了「春夏之交」,我的心靈開始出現了分裂,那是文學與政治的分裂。開始是小分裂,後來是中分裂,到了「文化大革命」,則是大分裂。外面是兩個「司令部」,我心裡面也是兩個「司令部」。社會太政治化,兩條路線,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幸而有文學的積澱。文學救了我。有文學中的人性墊底,我就排除了許多「政治病毒」。

閱讀更多...

王德威:山頂獨立,海底自行

一九八九年初夏的北京風起雲湧,一夕數驚。在極端倉皇的情形下,劉再復離開北京、取道廣州轉赴香港。在此之前,劉再復身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學界和文藝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性格組合論》、《論文學的主體性》、等論述廣受歡迎,儼然是八〇年代文化熱的精神指標之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