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分類模板

專欄
楊儒賓

楊儒賓:王陽明「大悟」,所悟的內容為何?

如果說王陽明是五百年來影響近代中國最重要的一位儒家學者,這個判斷縱然無法得到學者普遍的同意,但至少王陽明獲選的機會極大,這樣的判斷很可能是可以被接受的。王陽明活在十五世紀末期至十六世紀早期之間,頭尾的年分各占一半,他的後半生穿越了以舉止荒唐著名的明武宗正德十六個年分,又進入了以專斷剛愎著名的明世宗嘉靖的前七年。這段時間並不是對思想友善的歲月,但王陽明的思想因他本人的功業及門生的努力推廣,當然更重要的還是他的思想的解釋力道,竟深刻地衝擊了晚明的帝國。

閱讀更多 »
聯經書訊
聯經出版數位出版部

突破語言的藩籬:專訪《茶金歲月》客語有聲書製作團隊

近年來,將文本有聲化的浪潮中,聯經出版推出了一項別具意義的嘗試——將廖運潘先生《茶金歲月》製作客語有聲書。這不僅是一次文學作品的跨媒介轉化,更是一場橫跨語言與文化的傳承。本次邀請打造這部有聲書的製作團隊:企劃編輯張彤、客語譯文黃旭霞老師,以及配音張春泉老師,一同分享這段歷時兩年的製作歷程。

閱讀更多 »
許倬雲
思潮
林載爵

【穿越時空長河】交織歷史與生活對話的歌:研史、寫史、說史的許倬雲院士

許倬雲院士在一九四九年隨家人來臺,並即就讀臺灣大學,在名師教導下受到良好的史學訓練,一九五七年赴芝加哥大學東方學研究所深造,進入世界古文明史的領域,並研讀西方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名著,開拓了思想領域與視野,是臺灣戰後第一代接受西方學術思潮啟蒙的學者,因此在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上開創了新的解釋與格局,對臺灣的史學發展影響甚鉅。晚年體悟歷史知識向大眾傳播的重要性,戮力於通論著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閱讀更多 »
新書分享
謝達文

歷史細節看大局:《萬曆十五年》與國家治理的難題|講座側記

許多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都曾聽過《萬曆十五年》這本名著,卻很難在書店、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書。在台灣,這本書原先是在1985年出版,事隔近四十年,聯經出版社終於取得作者黃仁宇之子黃培樂的獨家授權,讓這本書可以再度回到各家書店的書架上,終於讓新一代的讀者們也可以接觸到這本名著。

閱讀更多 »
專欄
王汎森

王汎森:心量如果夠大,事情就小

歷史是培養人格的寶庫,它提供我們各種史例,成為各種人生的模本。
曾經有一位記者訪問我,談如何成為一個領袖,我說我不足以談這個問題。但是如果要我勉強舉一個例子,小提琴家穆特(Anne Sophie Mutter)說過一段話,要一個人成為航海家,先要給他看航海的美妙,他自己就有辦法逐步摸索達到。就是說先要給他一個vision,譬如大船航行世界的壯闊之美。vision一旦刻在心裡面之後,他便會設法學航海、造船等以實現這個vision。

閱讀更多 »
聯經書訊
田海(Barend J. ter Haar)

來自地方社會的體驗——《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

在我看來,奇聞逸事類的文獻就是基於類似的久遠記憶而形成,它們從口耳相傳的階段開始就被不斷地重構,但這樣的重構並沒有削弱其價值。在本研究中,我並非僅僅將筆記小說中記載的個人關於神助的記憶看作史料,同時也將這些記載本身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本書中,我們將個人的主觀體驗看作有效的研究對象。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