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類模板
突破語言的藩籬:專訪《茶金歲月》客語有聲書製作團隊
近年來,將文本有聲化的浪潮中,聯經出版推出了一項別具意義的嘗試——將廖運潘先生《茶金歲月》製作客語有聲書。這不僅是一次文學作品的跨媒介轉化,更是一場橫跨語言與文化的傳承。本次邀請打造這部有聲書的製作團隊:企劃編輯張彤、客語譯文黃旭霞老師,以及配音張春泉老師,一同分享這段歷時兩年的製作歷程。
【穿越時空長河】尋回「人」的精神,面向未來|許倬雲「從歷史看未來」
二○二四年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教授,深耕中國史研究;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長年執教於臺灣、香港與美國多所大學,並以其獨有的史識觀照古今、中西方在文化、社會與經濟等層面的變遷。
【穿越時空長河】鐘聲再響,回到那年課堂教室 ── 我的知識嚮導許倬雲院士
二○二四年國際漢學界的大事之一,就是中央研究院的許倬雲院士,獲得第六屆唐獎漢學獎的殊榮。在得知許院士獲獎當下,身為後生晚輩,心頭湧起猶似「與有榮焉」的興奮之情。儘管,我與許院士僅有一堂課的緣分。
【穿越時空長河】交織歷史與生活對話的歌:研史、寫史、說史的許倬雲院士
許倬雲院士在一九四九年隨家人來臺,並即就讀臺灣大學,在名師教導下受到良好的史學訓練,一九五七年赴芝加哥大學東方學研究所深造,進入世界古文明史的領域,並研讀西方當代人文與社會科學名著,開拓了思想領域與視野,是臺灣戰後第一代接受西方學術思潮啟蒙的學者,因此在中國上古史的研究上開創了新的解釋與格局,對臺灣的史學發展影響甚鉅。晚年體悟歷史知識向大眾傳播的重要性,戮力於通論著作,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歷史細節看大局:《萬曆十五年》與國家治理的難題|講座側記
許多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都曾聽過《萬曆十五年》這本名著,卻很難在書店、在網路上看到這本書。在台灣,這本書原先是在1985年出版,事隔近四十年,聯經出版社終於取得作者黃仁宇之子黃培樂的獨家授權,讓這本書可以再度回到各家書店的書架上,終於讓新一代的讀者們也可以接觸到這本名著。
王汎森:心量如果夠大,事情就小
歷史是培養人格的寶庫,它提供我們各種史例,成為各種人生的模本。
曾經有一位記者訪問我,談如何成為一個領袖,我說我不足以談這個問題。但是如果要我勉強舉一個例子,小提琴家穆特(Anne Sophie Mutter)說過一段話,要一個人成為航海家,先要給他看航海的美妙,他自己就有辦法逐步摸索達到。就是說先要給他一個vision,譬如大船航行世界的壯闊之美。vision一旦刻在心裡面之後,他便會設法學航海、造船等以實現這個vision。
來自地方社會的體驗——《關羽:由凡入神的歷史與想像》
在我看來,奇聞逸事類的文獻就是基於類似的久遠記憶而形成,它們從口耳相傳的階段開始就被不斷地重構,但這樣的重構並沒有削弱其價值。在本研究中,我並非僅僅將筆記小說中記載的個人關於神助的記憶看作史料,同時也將這些記載本身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本書中,我們將個人的主觀體驗看作有效的研究對象。
葉浩談《到不自由之路》:民主跳級生為何要重新思考「不自由」?
聯經出版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葉浩,以「在幻象、機器人與網軍的年代裡,民主該何去何從」為題,就最新翻譯出版的《到不自由之路》一書展開討論。誠如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在開場時點出,本場講座不僅談到了史奈德作為歷史學者如何梳理普丁極權背後的種種脈絡,更連繫到台灣的當下處境與歷史問題,從而引發我們重新思考「自由」、「民主」、「極權」等耳熟能詳的概念。
林載爵:《萬曆十五年》聯經版出版說明
一九七一年春天黃仁宇終於將費時七年的《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定稿,但要三年半後(一九七四年)才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這一年他又完成了題為《中國並不神袐》(China Is Not a Mystery)這本具有「望遠鏡般的視野」的著作,希望成為合適的中國歷史輔助教材,然而卻被出版社拒絕出版(本書要到一九八八年才由美國M.E. Sharpe 出版社以《中國大歷史》〔China: A Macro History〕之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