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健民:我相信在暴政之下,還能做一些微小而有意義的事情
2021年7月19日,我終於坐在往臺北的飛機上,那已經是我出獄1年4個月後的事情。在獄中我多麼渴望能離開香港去一個可以呼吸自由的地方,但為何遲遲未有成行? 獄中讀歷史小說《曾國藩》,說這位晚清大臣在中年以後得一高人點撥,勸他「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要在波平浪靜處安身」……
2021年7月19日,我終於坐在往臺北的飛機上,那已經是我出獄1年4個月後的事情。在獄中我多麼渴望能離開香港去一個可以呼吸自由的地方,但為何遲遲未有成行? 獄中讀歷史小說《曾國藩》,說這位晚清大臣在中年以後得一高人點撥,勸他「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要在波平浪靜處安身」……
蘇格拉底通過哲學思辯,不斷向對話者提出問題,以幫助他們反思自己的想法。孔子與學生長期交往,因材施教,生命影響生命。香港這幅獨特的土地,讓我實踐中西哲人最古老的教學法。
2021年的最後一天,也是我在香港大學工作的最後一天。雖不曾就讀港大,但我在此校服務的三十載,比任何港大生的大學歲月都要長,也不知不覺間孕育出我對大學深厚的感情。卅年來,眼看一屆又一屆的學子興高彩烈的進來,滿有所得的離去,而我,就像一幅從沒移動過的佈景版,襯托著年輕活潑的學子……
陳先生一向主張嚴肅與流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亦舒﹑李碧華﹑蔡瀾﹑梁羽生的書長期暢銷,大陸文學作品缺乏香港市場,如非陳先生堅持,是不可能長久支持的。他曾說:只做通俗書,我們自己都唔過癮啦!堅持文化多元,出版不同的書給不同的讀者看,這是他長年堅持的原則,也影響了我的工作思路。
如何在無邊漆黑中保持心境明亮,成了亂世中人的日常功課。 時勢所趨,近日愈來愈多人談論關乎極權與抗爭的名著,包括捷克劇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所寫的〈無權力者的權力〉,其格言「活在真實中」也許會成為香港人的新口號。
2021年7月,香港的大小書店迎來了一本名為《書店有時》的小書。這書封面風格清新,設計洋溢著一種文青的感覺,一不留神還真會讓人以為它是那些介紹自製皮具、精品咖啡的潮流書籍。如果有人拿著這本書在咖啡店裡拍照打卡放上IG,肯定是絕無違和感的。
無論對一人還是對一城而言,所謂「存歿」,或許以張燦輝長年研究的海德格思想來解讀最為恰當:存在就是時間,死亡則是不再有時。換言之,「我城存歿」這一命題,表面看是對香港的生與死的反思,但當多探一步,實是對香港作為時間主體的持存與消亡的探問——香港還有時間嗎?
2021年的書業狀況,看似平淡無奇的。在年中,停辦一年的香港書展復辦,氣氛卻已大不如前。過去成行成市、涉及香港和中國政治敏感議題的書籍幾近消失,書商有意識地進行無可奈何的自我審查,不再出版或出售有政治風險的書籍,以免遭到檢舉。
2021年2月,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團隊引用了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典故,透過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西環邨:風雨不動安如山》。10月時,香港政府宣佈即將清拆重建已有六十年歷史的西環邨。這是巧合還是嘲諷?
這一本書另僻蹊徑,以「公共」、「民娛」、「商業」、「工業」、「宗教」五個分類,在各分類中再各介紹五個現代主義建築。初讀時我有點把握不到作者選取案例的原則,因為有些相當經典的現代主義建築如香港大會堂、海運大廈、華富邨等並沒入選,反而一些名不經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