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兵:二〇二一,春風遠矣——敬悼余英時先生
唐小兵
我寧可將余先生對年輕一代人的告誡和楊瀟在歷史行走中的反省看作是兩代人之間超越時空的精神對話和心靈契合。而作為一個從事人文學術研究和寫作的人而言,更為重要的是……

王智明:留學而學留,矛盾與必然——評江勇振《楚材晉育》
王智明
2022年,是中國學生赴美國留學150週年。20世紀初留美熱潮掀起,逐漸演變成「楚材晉『育』」運動。歷史學者江勇振的專著《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為讀者揭開這段過往。

陳康寧:從反省到跨越,如何重新思考「中華文化」?——讀《帝國與文明》
陳康寧
陳康寧為《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撰評,與讀者一同思考帝國、殖民與文明和思想的發展之間,有著怎樣的辯證互動關係。

林載爵x涂豐恩:在不同的時代,如何把故事說好?臺灣的中國歷史出版轉變
聯經出版
這是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與總編輯涂豐恩總編輯,第一次同台討論中國史書寫的歷史發展,分享他們求學階段所閱讀的中國通史作品。這兩位不同世代歷史學習者的閱讀歷程……

林載爵x涂豐恩: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如何在不同的時代,把故事說好?7/13
思想空間編輯部
聯經出版林載爵發行人與涂豐恩總編輯,首度同台暢聊「歷史的歷史」! 出版作為一種與社會溝通的方式,該如何在不同的


岡本隆司:「一個中國」的大夢緣何而生?從分崩離析的年代說起
岡本隆司
東亞當時既有的一元化、集約性的秩序體系,由於無法立即順應加速的多元化,因此出現了混亂。十六世紀的明朝,用漢語將這樣的情況以「北虜南倭」來形容。北邊有蒙古侵襲,南邊有倭寇,以政權來看,確實是嚴重的外患、巨大的對外威脅,是充滿了危機感的狀態。

渡邊信一郎:在厭中時代,以日本視角重探中國史
渡邊信一郎
如同梁啟超所說,當時在外國諸如日本,稱中國歷史為支那史或東洋史,並不稱之為中國史。東洋史首次出現在日本教育體系中,始於甲午戰爭(譯注:日本稱日清戰爭)開戰的1894年,經高等師範學校教授那珂通世的提議,在日本中等學校教育中新設了這門學科。

馮客:個人崇拜都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呢?
馮客(Frank Dikotter)
整個二十世紀,無數的人民為自己的獨裁領袖喝采,即使他們因此淪落成了奴隸。整個世界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獨裁者的面容出現在大型廣告牌和建築物上,每一所學校、辦公室和工廠也看得到他的肖像。老百姓不得不向他的肖像鞠躬,從他的雕像旁邊走過,背誦他的作品,讚美他的名字,歌頌他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