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林載爵x涂豐恩:在不同的時代,如何把故事說好?臺灣的中國歷史出版轉變

記錄/趙鈺芬

這是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與總編輯涂豐恩,第一次同台討論中國史書寫的歷史發展,分享他們求學階段所閱讀的中國通史作品。這兩位不同世代歷史學習者的閱讀歷程,正好反映這五十年來,臺灣、中國、全世界是怎樣看待中國,其中有著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如何反映在中國通史的寫作與出版?

錢穆的《國史大綱》對中國歷史的看法,補充了傅樂成《中國通史》只是呈現歷史事實的不足,而錢穆提出解釋的看法,引發的爭論直到今天不但沒有消失,還不斷受到大家的爭辯與反思。

林載爵:從《中國通史》到《國史大綱》,回到前人的寫作脈絡

林載爵發行人回想1969年,當時他還是歷史系大一新生,在中國通史的課堂上,指定閱讀的教材是傅樂成的《中國通史》。在這之前,大多數閱讀的是1930、40年代在大陸出版的作品,這本書在1960年出版,是第一本在臺灣的學者撰寫的《中國通史》。傅樂成採取傳統的寫作方式,書中涵蓋四個重點,包括:政治社會的發展、對外的關係、制度的演進、思想的流派。

林載爵特地將他大一讀的《中國通史》原書帶到講座現場,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書本早已散開,但書裡保留當年劃記的重點以及眉批的地方。書中還夾著一張珍貴的文件,那是臺灣大學63學年度歷史系研究所入學考試的試題,四個申論題也符合傅樂成《中國通史》書裡關注的四個面向。這本書雖然理解歷史的角度與方式相當傳統,但因為書寫得很詳細,提供關於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成為當時歷史系學生的必讀教材。但只讀這一本是絕對不夠,因為除了瞭解歷史的基本事實,還需要有解釋歷史的觀點,這個時候,就需要另一本書作為輔助。

那一本就是錢穆的《國史大綱》,為何是它呢?林載爵認為,《國史大綱》提供解釋歷史的不同觀點,且有著強烈的個人見解。《國史大綱》第一頁,開宗明義說:作為一個國家的國民,你必須去了解國家的歷史,你必須帶著溫情和敬意來了解本國歷史,也才不會陷入歷史的虛無主義。錢穆為何會這麼說?可以回溯他寫作《國史大綱》的背景。當時中日戰爭爆發不久,他覺得國家快要亡了,基於「國亡但歷史不能亡」的心情,奮力寫成《國史大綱》。

錢穆的《國史大綱》對中國歷史的看法,補充了傅樂成《中國通史》只是呈現歷史事實的不足,而錢穆提出解釋的看法,引發的爭論直到今天不但沒有消失,還不斷受到大家的爭辯與反思。時隔30多年後,涂豐恩念大學時,傅樂成《中國通史》與錢穆《國史大綱》仍舊是課堂上的主要教科書,原因也不外乎前面所說的,傅樂成《中國通史》作為基本的史實來閱讀,寫得非常詳細;錢穆的《國史大綱》則是提綱挈領,對歷史做出不同解釋,閱讀《國史大綱》時,不只是把它當成教科書來讀,而是要放回寫作的脈絡,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麼寫,想要對話的對象與辯護的議題是什麼。

林載爵發行人大學時期的閱讀書目,傅樂成《中國通史》。相片來源:林載爵提供
《錢賓四先生全集》(聯經,1994)

「日本學者在魏晉南北朝這段時期,關於共同體、鄉村社會組織的討論脈絡,這是過往不會碰觸的議題,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中國史可以這樣寫。」

涂豐恩:來自西方與日本學者的影響

從1970年代開始,臺灣的中國歷史作品出現了變化,開始將西方與日本學者有關中國思想與制度的作品翻譯成中文,這也促使新的問題意識被激發出來。例如:中國的近代是什麼時候開始?像是日本學者就以宋代作為中國近代的開始。何以有這樣的變化?林載爵觀察,源自1970年之後,在國外任教、受過西方史學訓練的歷史學者,利用暑假回到臺灣舉辦演講或擔任大學客座,包括:張灝、林毓生、余英時、許倬雲等人。當時,不到30歲的林載爵印象深刻,「他們的講座場場爆滿,激起我這一輩的歷史研究者,希望在錢穆與傅樂成之外,透過不同的途徑去了解中國歷史,想要了解西方學者、日本學者是怎樣看中國史。」

這些西方與日本學者的作品,後來也影響著涂豐恩這輩歷史學習者,「1990年代,一本翻譯自1977年講談社出版的《新書東洋史》,選出前四冊譯出編成《中國通史》。日本學者在魏晉南北朝這段時期,關於共同體、鄉村社會組織的討論脈絡,這是過往不會碰觸的議題,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中國史可以這樣寫。」另外,英語世界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像是史景遷、卜正民,也被介紹到中文世界。他們的作品立刻征服了許多讀者,涂豐恩觀察「英語世界裡,有著歷史書寫的傳統,他們很願意用故事的敘事方式,將你帶入歷史的情境當中,告訴你歷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林載爵(左)與涂豐恩(右)在講座現場。相片來源:記錄者提供。

「1980年,我進入聯經出版公司不久,《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想要編一套中國文化史,希望擺脫教科書,題目有趣、一般人都可以讀。」

臺灣的中國歷史研究里程碑——《中國文化新論》

在涂豐恩考研究所的時期,歷史學習者開始要去掌握中國歷史的各種面向與專題。此時,聯經出版的《中國文化新論》成為他重要的閱讀書目,這套書於1982至1983年出版,分為十二冊、共三百萬字。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思想、藝術,每一個主題提供很完整的解釋,跟論文的集結非常不同。

作為負責這套書編輯工作的林載爵回憶到,「1980年,我進入聯經出版公司不久,《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想要編一套中國文化史,希望擺脫教科書,題目有趣、一般人都可以讀。」於是,邀請留美歷史學者劉岱先生擔任這套書的總編輯,並且延聘96位青年學者撰稿。這套書撰寫的方式很特別,將中國文化史分成幾個不同的領域,包括:思想、文學、宗教、藝術、社會、經濟,而思想史就有兩本。至此,臺灣的中國歷史研究,已經不再只是政治、制度、對外關係,而是打開新興的研究領域。

這部龐大的出版計劃是如何開啟寫作?擔任主要執行者的林載爵說到,「首先列出每個主題必須討論的問題,然後每個人各自尋找有興趣的題目,經過半年的討論後,各自展開分題寫作。寫作的過程,根據主題分組,每組每月定期聚會,提出搜集來的資料並討論怎麼書寫。初稿完成後,再給每個人閱讀並提供意見。整個寫作過程從討論到完成,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這套書由當時的年輕學者,對中國歷史提出新的看法和解釋,這批學者後來都在各自的領域有重要成就,其中許多人還當選中研院院士。《中國文化新論》的出版,反映臺灣在中國歷史研究的里程碑,代表新一代在西方的史學觀點影響下,回過頭來看中國歷史,尋找一個新的解釋。兩岸開放交流後,這套書曾經發行了三次簡體字版,在對岸也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文化新論》部分書目。相片來源:網路圖片
《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聯經,2011)

中國的概念,是多元且不斷變動,這種變動是透過中原跟草原對抗、華北跟江南對抗、江南跟海洋世界對抗,所產生出中國歷史發展的多元動力。

從全球史角度,再看中國史

到了1990年以後,有兩本中國通史的作品具有突破性的發展,把中國史詮釋的角度放在更廣大的範圍裡頭來看,第一本是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二本是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英文版在1988年出版,中文版於1993年由聯經出版,這本書篇幅不大,是一本暢銷又長銷的書。黃仁宇當時在紐約州一所大學教歷史,那時他有一個很大的壓力,怎麼教這些外國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人名這麼多、朝代這麼多,該怎麼辦?因此,他將大量的史料濃縮到可以掌握的地步,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此外,為了讓外國學生瞭解中國歷史的特性,撰寫的過程中,將中國歷史與歐洲歷史相互對照、比較。

另一本重要的作品是2006年許倬雲的《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這本書用全球史的觀點來看中國史的發展。不再只是用朝代的發展,而是將中國劃分為: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英文漢聲,2006)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聯經,1993)

從《中國文化新論》,到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與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史的看法產生變化,開始從全球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史的位置與發展。此時,國外也陸續出版中國史的重要著作,比較突破的是2007年哈佛大學出版的六卷《中國史》,把中國放在全球的角度上進行重新的解釋,這套書的主編卜正民在元朝那一章,特別將南海作為專題,把日本、菲律賓、印尼、印度洋聯繫在一起,從南海世界來談明朝歷史。聯經出版也在2021年出版京都學派所著《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這套書將中國史分成四大塊:草原、中原、江南、海洋,中國歷史就是在這四大塊彼此交融、衝突發展的結果。因此中國的概念,是多元且不斷變動,這種變動是透過中原跟草原對抗、華北跟江南對抗、江南跟海洋世界對抗,所產生出中國歷史發展的多元動力。

在這些基礎之上,聯經出版於今年規劃了一檔線上課程:《世界脈絡 X 議題思辨|給所有人的中國史》,由涂豐恩總編輯做為課程的主講者,並且結合臺灣在中國歷史研究中最頂尖的學者,從全球史的角度設計這門中國史線上課程,延續最新全球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擺脫20世紀以來民族主義式的講述方式。涂豐恩將自己定位是一位導讀人,將帶領大家認識每個歷史時期,專業歷史學者所寫出的有趣作品。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聯經,2021)

【世界脈絡 X 議題思辨|給所有人的中國史】線上課程,募資中!
按此進入課程介紹

☞ 「思想空間」讀者專屬優惠!
即日起~2022/8/7,使用優惠碼「lkvision」現折 $300元

【10位領域專家主題對談】

①杜正勝—再訪古代中國
李修平—考古學與中國歷史
邢義田—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中古史 
陳弱水—唐代的思想與社會 
許雅惠— 宋代的藝術與文化 
孔令偉— 草原帝國與遊牧民族
陳慧宏—大航海時代的文化交流
李孝悌—晚明的都市與文化
王汎森—思考中國歷史的方式

30個小時 X 65個單元 X 10場專家對談     
聯經出版總編輯、哈佛東亞系博士涂豐恩主講
從傳說到近世史,讓你重新認識中國史 

★ 線上課程無限次觀看,彈性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
★ 打造專屬課程討論區,跟著老師與同學討論觀點。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