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張馨文x白瑞梅x黃道明:親密敵人——例外主義與進步風暴

記錄 / 王顥中

編按: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超過兩年,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已然成為社會生活的「新日常」。 2022年6月,陽明交通大學醫療人文跨領域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中央大學英文系、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等團體連續舉辦了兩場「親密敵人:愛與戰『疫』中的家園與世界」座談,從情感政治的角度切入思考並評估人類集體因應疫情的舉措,所可能攪擾或牽動引出的各種可預期或非預期效應。「親密敵人」系列講座紀要共兩篇,本文為第二篇。(* 本場講座紀要已獲講者授權撰寫、刊發)

| 講者簡介 |   

張馨文,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精神分析師,印度安貝卡大學心理系博士生
白瑞梅,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
黃道明,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中央性/別研究室成員

右翼政黨和病毒的差別,在於民主的理念,使人們對於政黨或政府,產生某種它具有人性的想像跟期待,以及自己「正在做主」的幻覺。

張馨文:「例外主義」是共同敵人

印度班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張馨文首先提出「例外主義」這個概念,有精神分析師指出「例外主義」既是新自由主義的產物,更是造成全球暖化的重要心理因素。所謂「例外主義」,就是指永遠認為自己是個例外,或者自己的國家是個例外,這樣的思維,張馨文認為,這種「例外主義」的想法,恰好就是阻礙社會改變或者導致災難的重要心理因素。 

張馨文指出,過去當世界疫情嚴峻時,台灣曾經一度是防疫資優生,當時就認為自己是個例外,結果最終還是爆發本土疫情,跟世界各國一樣都要面對疫情,只是比較延遲罷了。而當「例外主義」的心理被挑戰,發現自己不是例外時,也是發起行動或促成改變的契機。

張馨文回顧近年在印度經歷的三場災難,首先是2016年11月印度官方的廢鈔政策,政府以反貪腐、反恐之名,中斷了人民高度依賴現金交易的經濟生活導致社會停擺,街上也空蕩蕩地就像封城,「雖然沒有戰爭,但民主政府卻可以無端製造出等同戰爭的效果。」

第二場災難是Covid-19疫情,2020年印度全國只有500個確診案例,政府卻宣佈全國封城,連偏遠農村的農民在家都不能播種,全國地方與洲際間交通停擺,造成人們被迫跟家人分離,成千上萬都市移工失去工作又沒法搭車回家,只能像難民一樣步行回家,幾乎像是戰爭引發的難民潮。

第三場災難,是當2021年印度出現真正嚴重的Delta疫情時,這時卻又不封城了,中央政府失靈,網路上隨處可以看到橫屍遍野的照片,路上到處有人在燒屍體。但當時印度同時正在選舉,政黨為了選舉還繼續號召群眾上街,導致一面選舉一面死人,就連開票同時,都一直發生開票、監票人員死亡的事件。

三場災難,第一場是純粹的政治災難,第二場是由病毒激發的政治災難,第三場是真正的病毒災難,卻也是政治災難,因為同時在選舉。病毒沒有人性,崇尚馬基維利的資本主義民主/民族主義政府其實也沒有人性。她好奇,人們會提到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心中會感到憤怒,但為什麼人們不會對病毒感到憤怒,BJP 跟病毒差在哪?在她看來,BJP 就是印度在選舉制度下所產生的右翼政黨,是最終孵化出來的病毒,BJP 以人體人命做為自我擴張的工具,是民主政治的本土變種,如果印度國民大會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INC)是Alpha,那BJP就是 Delta,傳播率更強。右翼政黨和病毒的差別,在於民主的理念,使人們對於政黨或政府,產生某種它具有人性的想像跟期待,以及自己「正在做主」的幻覺。而這種理念可能正是一種使人們無法動彈的幻覺,對社會生活和人類生命都帶來非常真實具體的破壞。

張馨文指出,當我們要測試一個地方的民主素養和民主化程度時,就要去問這個地方的人,是不是具有「相信無論生活有多苦、民主都是好的」這樣的信念。這顯示民主政治體制與選舉遊戲,有其反社會和非人性的一面。民主政治、民族主義、資本主義跟戰爭之間,更有著相生的關係。而無論極權或者民主,都有非人性的成份,但唯獨民主體制使我們抱持「政治是有人性」的幻想跟期待。

張馨文說,在今天的選舉架構下,印度教對於回教發動的攻擊越來越頻繁。BJP透過每日的內戰狀態刺激暴力與仇恨,透過讓人民痛苦來贏得選舉。若BJP可以持續贏得選舉,顯然是制度出了問題,而不是人民問題。戰爭與民主是一體兩面,印度並非例外。

保守派的反口罩論述,背後同樣存在一種深具美國優越思維的「例外主義」,認為其它國家都不自由……

白瑞梅:「權利」論述與暴力的內在聯繫

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白瑞梅把分析場景拉到美國,疫情期間美國許多保守派主張「不戴口罩的權利」,高唱「呼吸的自由」。白瑞梅認為,保守派的反口罩論述,背後同樣存在一種深具美國優越思維的「例外主義」,認為其它國家都不自由,所以他們的人民需要戴口罩,唯獨美國是例外,美國人知道什麼對自己最好,無需專家協助就能自行決策,可以基於言論自由提倡自己想要的。

白瑞梅分析,保守派聲稱不戴口罩是美國憲法所賦予的權利,但個人主義的權利思維,其實是奠基在對財產和財產持有者的保障之上,所以當保守派主張「不戴口罩的權利」時,業主同樣可以主張「不戴口罩,恕不服務」,從而形成一種悖論。

借用歷史學家史蒂芬妮・斯摩伍德(Stephanie Smallwood)對於「自由」(Freedom)的界定,白瑞梅認為當代的自由論述假定了集體的大眾主權——一個由自治自主、具有自然權利的個人主體所構成的複數體,這個擔載權利的個人主體,是政治自由概念得以成形的核心要素,而「自由」則被概念化:(一)個人持有或支配物件並將之化為財產的能力,以及(二)個人所經驗的到的各種感覺、彷彿自己就是自己的所有物。

尼克希爾・辛格(Nikhil Singh)在《種族與美國的長期抗戰》(Race and America’s Long War)書中提到:「在個人和在地的層次上,自治作為自由的理想,直接聯繫到:以基礎建設發展、群體安全、積累私有財產為名,可以謀殺或隔離另一個種族他者——那些被指認為野蠻或奴隸者——的道德與法理權利。」白瑞梅說,「自治」在這裡的概念就是指有產者,具有防衛自身財產不受野蠻人與奴隸(無產且無法持有財產者)威脅的權利。

白瑞梅指出,「權利」(rights)的說法,被不同政治光譜的人所使用,但它的起源就是來自於私有化的認識論,透過警察、軍隊等法理暴力來保護私有財。而美式自由主義,與武力、治安和戰爭之間因而存在著深刻的內在關聯。

Singh, Nikhil Pal, "Race and America’s Long Wa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rst edition, 2017)

當其他人都沉浸在色情烏托邦時,荒人與愛人同志則是追溯祖先腳步,搭建通往精神原鄉的歸鄉路。

黃道明:反思歷史終結的進步風暴

中央性/別研究室成員黃道明認為,當代社會的原子化個人主義方便國家實施文明治理。原子化個人主義常見的型態,就像是社群媒體上越來越常見的諸多表態、換大頭照。從疫情期間的「同島一命」、「Taiwan Can Help」、「我OK 你先領」、「Vaccinated」、「一起挺醫護」,到「反送中挺香港」、「1218 四個不同意」、「HIV+ OK」、「愛滋除罪」、「恐同不再」等等,各種社群媒體上的展現不僅是選邊表態,也帶有「情勒」站隊的意味。

黃道明引述作家林俊頴在 2018 小說《猛暑》中的段落:「台灣連後殖民尚未到來,『各種進步 issue 聯姻的反抗行動』,以歷史終結者的姿態,延續島內『準內戰』狀態。」分析這種種原子化個人進步立場表態的底層預設就是反中框架。接著藉由朱天文《荒人手記》來回顧這場「準內戰」的前身,是 90 年代省籍矛盾在「本土化」推動下達到高峰,以及消費世代的出檯。

黃道明指出,在解嚴前後,各種西方新左翼批判理論也抵台,同志運動、女性主義也接連浮出地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朱天文用《荒人手記》把「外省人」在各種進步風暴之下越來越無法言明的多重矛盾張力予以寓言化。其中,無後的同性戀是親屬單位終結者,也是新時代消費唯我個人主義的隱喻,對第三世界文化斷根問題有高度象徵意涵;而食殤的消費主義以及西方酷兒運動的自以為義、罔顧人我關係,正引發朱天文對「同性戀化了的文明」提出疑惑 。

林俊頴:《猛暑》(麥田出版社,2017)
朱天文:《荒人手記》(新經典文化,2011)

在《荒人手記》中,荒人在羅馬聖保羅教堂與愛人私訂終身,但從那西洋神聖空間流洩出來的卻是女媧採石補天神話的漢民族記憶,以及李白「短歌行」承載的楚漢民族抒情。黃道明引述鄭鴻生,認為朱天文和《三三集刊》一代人:是台灣戰後第一代文青通過國府國語教育政策以及廣義的文學傳播,恢復了乙未戰爭劫斷的漢文論述能力。而漢文字承載的斑斕文化底蘊,同樣也是荒人面對進步風暴時的定風珠。

黃道明認為,現在很多人以「歷史終結」的姿態擁抱各種進步價值,但透過重返《荒人》,可以提出反思西方現代性標竿的另類路徑,例如在小說中(未合法的)同婚作為現代婚姻的唯我特權被相對化,當其他人都沉浸在色情烏托邦時,荒人與愛人同志則是追溯祖先腳步,搭建通往精神原鄉的歸鄉路。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