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下,「物的言語」助我們尋找自己的認同:訪二○二二年唐獎漢學獎得主潔西卡.羅森
專訪羅森教授,從「物」的研究動機出發,談羅森教授對紋樣、墓葬的研究,也以研究為基礎,談羅森教授對全球化情境的思索。
專訪羅森教授,從「物」的研究動機出發,談羅森教授對紋樣、墓葬的研究,也以研究為基礎,談羅森教授對全球化情境的思索。
英國溫布頓網球錦標賽剛剛落幕,精彩的男單決賽以及台灣選手謝淑薇在女雙決賽奪得冠軍盃,都讓人大呼過癮。全英網球俱樂部(一八七五年成立)的白色服裝嚴格規定(原來是考量女性因流汗造成衣服濕透不美觀),也再次成為話題被提及。參賽選手必須穿著全白服飾(包括帽子、髮帶、領口、護腕、袖口、襪子、球鞋),可容許的小面積「非白色」只能有一公分,等於是僅有廠商Logo可以例外。清楚成文規定的服裝要求,被媒體戲稱「白色恐怖」?或許讓我們也想起古代的官服等級規定,背後自有其嚴格的成文系統脈絡。
物的語言透露了文字沒有說的事。但是為了解讀物的語言,我們必須上升一個維度,到誕生物的環境,到環繞著出土地周遭的那些交錯的影響。到更廣闊些、流動的時間與空間。
潛意識也可以成為繪畫題材嗎?高行健是怎樣呈現人的這一片潛在的、混沌的內在世界?因為好奇心太強烈,我不得不要求隨同來港的高行健夫人西零的幫助⋯⋯
Tim Ingold分享:是哪一種的「一切事物」,才總能超越自身,總有空間容納更多呢?他最終傾向的答案是,一切都是一個對話;這個對話,不多不少,就是我們所身處的世界。
2022年3月,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所主辦「擺渡湄公——湄公河域的藝術行動與實踐」系列講座,邀請多個學術單位、藝術組織以及國際NGO組織合作。本場為系列講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