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國老談掌故——憶屈萬里先生

文/蘇曇 
口述劉國瑞(聯經出版公司前發行人)

老與屈萬里兩人攜手打造的學術出版輝煌時期,雖然有一人先行離去,但好在這份心意終將感染來人。他們曾經經歷過蝸居一隅,默默出版冷僻的大部頭書籍,連來此淘得心愛書籍的窮學生,都要擔心他們何時會倒閉。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的巷弄中,有一爿小小的書店,專門整理古籍、出版冷僻、但編輯費時又費工的學術專著。在尚無網路的年代,幾個年輕人利用工作餘暇時間創辦的這家「學生書局」,曾紅極一時,為許多求知的學子與埋首研究的學者點亮了前行的道路,是當年從事文史哲研究的學子與學人懷念不已的地方。

或許是因為認真而執著的靈魂總會彼此吸引、相遇,當年學生書局創辦人劉國瑞(國老)先生的身邊,有不少知名的學者與他交遊往來,一同以嚴謹治學的態度處理編務、秉持著探求真理的精神為每篇文章把關,造就了一個學思著述都蓬勃發展的時代。

毛子水、姚從吾力薦的人才  

1966年,除了學術專著外,學生書局開始發行《書目季刊》。這個以圖書文獻學為主的學術季刊,廣邀當時知名學者投稿,各種精彩且精闢的論點在此百花齊放,一時宛如文史哲學界的《自然》(Nature)雜誌。

《書目季刊》創刊時期,由國老負責邀稿,有兩位來頭不小的人物協助編纂,一是有「百科全書式學者」之稱的毛子水,二是研究元史的姚從吾。

毛子水就讀於北京大學理學預科,畢業於數學系,在五四時期為《新潮》與《自由中國》的創辦人之一,並曾赴德留學,旁聽過愛因斯坦講課。他是當時思想啟蒙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於中國宣揚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影響及於當代青年學子,並擴及整個中國社會。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有「中國物理學之父」之稱的吳大猷便說他「乃罕有的讀書讀通了的人,有廣博的視野,有深邃而公允的見解」。在擁護科學的同時,他也醉心於文史研究。1949年,他應當時的臺大校長傅斯年之邀,赴臺後於臺大中文系任教。

姚從吾於北京大學文科史學門畢業後,亦留德,專攻蒙古史。也曾在德國的大學教授漢文。後曾任教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大及臺大,主講遼金元史、蒙古史、史學方法等。他治學十分勤奮不懈,最後甚至是倒在研究室的書桌前逝世的。姚從吾的學生,臺大歷史系退休教授梁庚堯回憶道,當時姚從吾高齡76,至臺南成大講學3天,回臺北後,第二天並未休息,一早就到研究室工作。接近中午時,他突然心臟病發,倒在座位上陷入昏迷。不久後被發現,送醫已然不治。

有這樣兩位可敬的學者和一門心思出版好書的國老一同努力,這三位在專業領域上各有光輝的人,為《書目季刊》當時留下了許多亮眼的成果。

國老回憶道:「這兩位大學者,當初都很幫我的忙。但他們一再告訴我,有一個人可以幫我更多的忙。『我們自己只能做學問,不能辦事,這人是又能做學問、又能辦事。』他們兩位都很謙虛,但對這位先生的評價也是真的高。」

這位受兩位大學者推崇備至的人,便是屈萬里先生。

手不釋卷的屈萬里

屈萬里求學時期適逢時局動盪,於鄉塾讀書時因盜匪群起,舉家搬遷。9歲時入小學就讀,插班四年級(當時小學為七年制)。16歲時考入中學(當時中學甫改六年新制),畢業前夕遇上濟南慘案,學校被日軍占領,並未領到畢業證。後來開始教書,並出任圖書館館長,一面在北京郁文學院國文系深造。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從此動盪不安,25歲的屈萬里也因而肄業,一生所受正規教育止步於此。

其後,在戰亂之中,他陸續於山東省立圖書館、四川萬縣圖書館、中央圖書館等地任職與停留,這段時期長達約20年。所有豐富的館藏、前人智慧與心血的結晶,以及在圖書館遇見的學人前輩,都成了求學若渴的他充實自己最佳的來源。他曾在戰時頂著敵機轟炸,與同僚揀選館內珍貴文獻攜出,而後奔波千里,始終與書共存亡;也曾協助因戰時離亂、藏書混亂的圖書館整理考訂編目數萬冊的藏書。他一生治學範疇極廣,尤擅經學、史學、古文字學與圖書文獻學,不僅能考證、校訂、思辨,更能見前人之所未見,成一家之言。他熱愛讀書,曾言「琳瑯萬卷,昕夕摩娑,足以慰情,亦可以療饑」,更自稱「書傭」,稱自己乃是書的僕人。

然而他未讀完大學,卻憑著自學被譽為「臺灣經學第一」、「臺灣經學研究的領航者」,其中除天賦外的心血與刻苦努力,可以從屈師母費海瑾曾發表過的〈屈萬里先生的治學與史語所〉一文略窺一二。

文中以民國33年秋至35年年底,屈萬里給自己訂的「自修課程表」為例,首先訂出這兩年內用功的目標範圍:

1.甲骨文、金文。
2.殷代及西周史實(含政事、職官、祀典、習俗)。
3.周易。
4.陰陽五行。
5.齊學。
6.黃老。
7.古書年代。

再訂出時間分配:

1.每日午前讀2小時甲骨金文。
2.每日午後讀1.5小時先秦經籍
    (含國語、左傳、逸周書、國策、諸子、三禮)。
3.每日午後及有空暇的時間看看新出版的書籍。
4.每年1、2、11、12四個月,每天晚上2小時治易經。
5.每年3、4、9、10四個月,每天找2小時;
    5、6、7、8四個月則挑晚上空閒時,看史書及雜書。
6.每日晨起到早飯前為溫書時間。

從這份條理分明、內容龐博的「自修課程表」中,宛如真的可以看見一位自律、勤奮、手不釋卷,真心喜愛研究,因而耐得住治學的寂寞,數十年如一日用功不懈的學者。

《周易集釋》初稿

劉國瑞與屈萬里的情誼

1949年,中央圖書館委任屈萬里為臺灣辦事處主任,他於是來臺。同時應傅斯年之邀,兼任臺大的副教授與行政職。國老說,但是毛、姚兩人口中極力推薦的屈萬里實在是太忙了。兩人的結緣,還要自屈萬里從中央圖書館離職的那天說起。

屈萬里離職那天,接到了一通「祝賀電話」,正是國老打的。國老笑著說:「別人是就任道賀,我是人家辭職的時候去給人家道賀。」生性詼諧幽默的屈萬里對這通特別的電話適應良好,也笑著對國老說:「你是第二個打來的,第一個向我道賀的是臺靜農,都是你們安徽人。」

屈萬里離職後,出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毛、姚二人這時對國老說:「現在你可以請屈先生幫你的忙了!」於是某日,國老前往南港中研院,以一番慷慨陳詞打動了屈萬里,讓他最終點頭同意協助學生書局的編務。

國老當時非常誠懇地說:「屈先生,我今天有一個不情之請,我說出來,也許你會覺得我很冒昧。但請你原諒我,無論如何讓我把話說完。」屈萬里恐怕也摸不清國老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他說:「那好吧,你說。」

國老接著說:「商務印書館當年靠著印刷商業表格簿冊,藉此與外國人打交道起家。之後為了長遠發展,請來了翰林張元濟。(「翰林院」為唐朝開始設立的機構,在翰林院任職者為「翰林」。此一機構發展至清末,成為當時重要的知識份子來源,翰林們活躍於文化、政治、軍事、教育等各領域,對清朝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曾國藩、李鴻章、蔡元培等許多人都是翰林出身。)這才從小小的印刷公司,因為這個翰林來了,重心轉移到出版文化、教育及專科書籍等,從此建立起了學問上的地位,打響了涵芬樓與商務的名聲。因為有這樣的例子在前,我才有這個勇氣開口。」

屈萬里問:「那你有什麼想法呢?」國老答:「我想請你來幫忙學生書局的編務。」屈萬里不改幽默回應:「這個問題,我要考慮;但是你這個構想,我很欣賞。」不多久以後,國老接到屈萬里的電話,果然答應幫忙。但也說明自己目前無法把時間都花在這裡,只能略幫點忙。兩人真正的密切合作,還要再等到屈萬里於臺大中文系任系主任時期。

當時國老住在離台大不遠的泰順街,一棟大樓的四樓。正好二樓空了下來,國老於是將二樓租下,供在臺大任教的屈萬里午休之用。兩人不定時會一起吃午飯,每週六下午則是專屬於《書目季刊》編纂討論的時間。那時《書目季刊》出到第三卷,前兩卷已在學界引起很大的討論與迴響。原先由國老負責邀稿,這之後改由屈萬里擔任主編,選稿、邀稿、審稿等,都由屈萬里負責。

後來,國老至聯經出版公司任職。聯經出版公司成立於1974年5月4日,便是自許要繼承五四精神,對文化建設與學術著作的出版亦不遺餘力。國老與屈萬里兩人的交情自然也延續至此,國老於聯經任職時期,許多書稿皆由屈萬里邀來。

而國老因長年出版學術著作的經驗,深知學術著作選書與品質把關的重要性及不易,在聯經時遂有了「要邀請學者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為學術著作品質把關」的想法。當年,聯經曾先後聘請屈萬里、虞兆中、于宗先、易君博、繆全吉、單越、臺靜農、邱添生等教授擔任編輯委員,由學者侯家駒擔任主任委員。集結多人長年學術出版的經驗,以及皆為一時之選的編輯委員的眼光,聯經逐漸成為臺灣學術出版的重鎮之一。

從學生書局到聯經的學術出版

國老與屈萬里二人,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兢兢業業為臺灣的學術著作注入許多活水,讓更多小眾、卻有永恆價值的哲思得以被更多人看見,得以在時代的變換中留下足跡。屈萬里治學嚴謹、一絲不苟,而其字也如其人,端整秀麗,一筆一劃與行字間距都分毫不差,遠觀竟如印刷體般勻整。說到這裡,國老與其夫人不無可惜地說,當時編務往來,還沒有電腦打字,全為手稿。可惜當年也沒有重視手稿的風氣,作業完畢即全數丟棄,許多學者們的字跡,或飛揚、或秀麗,或灑脫、或規整,都和其人情性有著千絲萬縷的呼應,成了現代收藏家只能千辛萬苦去收購與挖掘的夢幻逸品。

屈萬里70歲時,聯經為其出版《七秩榮慶論文集》,收錄至交好友與學生等人為其祝壽的論文作品。屈萬里桃李滿天下,為人亦恭謙寬厚,深受愛戴。70歲的祝壽酒會上,與會者竟高達500多人。當時他剛檢查出罹患肺癌不久,屈萬里的徒孫張曉芬轉述老師張以仁教授的回憶提及:「3月8日,正是婦女節,翼鵬師(「翼鵬」乃屈萬里的字)覺得右肺疼痛難當,師母趁放假之便,強拉他去檢查,才發現癌塊已大如人拳。翼鵬師在臺大醫院的朋友甚多,他卻不願利用關係享受特權,堅持依照登記順序,等候病室。因此一拖再延,到四月才住院治療。……克己而守法,似乎是翼鵬師的天性。即使病重如此,也不願剝奪別人的權利。總以為病人不止他一個,病重的也不止他一人,如果人人皆走後門,還有什麼章法?」罹癌之後,屈萬里本尚有豪情,認為餘生足與病魔搏鬥,且仍在病床旁為博士班學生授課,擔心耽誤他們的論文進度,但病情卻迅速惡化。

國老回憶:「《七秩榮慶論文集》是趕在他病中做出來的,那時他已經病得很重。書還沒有做好,萬步青(前聯經出版組主任,專責印務)先做了一本樣本,仔細地裝訂好、做成精裝本,在他生日時先給他做壽禮。那時候他很開心。」

人生有聚時的歡歌響動,開創一片錦繡河山的豪氣;便也有散時的唏噓悵惘。已經年近百歲的國老憶起屈萬里這位可敬、可愛、可感、可佩的老夥伴,仍有許多懷念在心中。《七秩榮慶論文集》出版隔年,屈萬里便與世長辭。

聯經出版《屈萬里全集(全二十二冊)》

屈萬里逝世後,聯經出版《屈萬里全集》,為22冊精裝,由國老負責籌劃。除了收錄他已發表的各式論文與文章、生前接受各報章雜誌採訪討論的文章匯總,還收錄了屈萬里生前未及刊行的多部遺著,由他的至交與學生成立的「屈萬里先生遺著整理小組」負責整理。在這套巨著背後,有屈萬里治學一生的心血,和他與劉國瑞投入學術出版的深厚情誼。

國老與屈萬里兩人攜手打造的學術出版輝煌時期,雖然有一人先行離去,但好在這份心意終將感染來人。他們曾經經歷過蝸居一隅,默默出版冷僻的大部頭書籍,連來此淘得心愛書籍的窮學生,都要擔心他們何時會倒閉。經歷過學界再叫好、小眾書籍也難叫座的時期;也曾經歷出版輝煌的階段,即使是少人問津、只能細水長流的連篇巨著,亦有出版社願耗資千萬發行。

即使到如今,也仍有人將這些前輩的風骨與典範謹記在心,在學術著作出版領域耕耘,並不埋沒如此赤忱的一份心意。

聯經出版屈萬里先生著作:

屈萬里:《屈萬里全集(全二十二冊) 》

- 購書去 -

屈萬里:《尚書集釋》

- 購書去 -

屈萬里:《尚書異文彙錄》

- 購書去 -

屈萬里:《先秦文史資料考辨》

- 購書去 -

屈萬里:《詩經詮釋》

- 購書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