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勁馳:當愛情成了一種社會關係,我們如何從中探索身份政治
反覆讀了這本書的中英文版數次,對照過不少理論與摘錄過幾篇筆記後,我才感恩於它用上這些似乎極為庸常的案例,以及如此清晰分明的策略,正如何寬容地,為我們提供一套極具前瞻性的、探索情感關係連結的社會學視野。
反覆讀了這本書的中英文版數次,對照過不少理論與摘錄過幾篇筆記後,我才感恩於它用上這些似乎極為庸常的案例,以及如此清晰分明的策略,正如何寬容地,為我們提供一套極具前瞻性的、探索情感關係連結的社會學視野。
日前我在Dcard感情版看到一篇〈在一起後……突然人間蒸發〉的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原PO(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一位男生,聊了兩個月相談甚歡。他們都有共識不是來約炮,而是來找交往對象的。
近年不知怎的常有友人向我講述戀愛問題;晚上的收音機裡,節目主持人在「輔導」那些「失戀人」;當然,還少不了電視裡天天愛到大吵大嚷的愛情……聽著聽著,不禁要問:「唉,這到底與愛情有什麼關係呢?」
伊娃.易洛斯在《消費浪費烏托邦》指出,不像經典社會學家所提倡般「人際關係若要維持其意義就必須遠離『現代資本主義』中的經濟交換領域」,她指出當代親密關係的意義及歡愉是透過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的消費而獲取。
2022年情人節,你如何過?是否正在感受分手的焦灼?思想空間精選社會學家伊娃 ‧ 易洛斯《為什麼不愛了》好文、劉璧嘉、許菁芳等精彩書評,陪伴你思索愛情,學習分手。
由於離婚是一種有意識的決策形式,因此具有敘事結構,行為者通常嘗試以回顧的角度解釋自己或是當事對方的決策。愛的終結通常是在許多事件發生之後才會出現……
三十年過去了,現代人的親密關係實際情況如何?到底 Giddens 說對了什麼,又說漏了什麼?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的《為什麼不愛了》(The End of Love)就像是《親密關係的轉變》的中期報告那樣,對 Giddens 來了個考績審查。
伊娃.易洛斯所著的這本書,是非常具有企圖心的大書。英文原書名直譯,題為「愛情的終結」,副標為「研究消極關係的社會學」;換言之,作者想解釋的主題是愛情消散的普遍現象……
離婚是一種特別值得注意的社會學現象,因為它影響家庭此一體制從前現代世界過渡到現代世界的過程。家庭體制確保生殖繁衍、紓解性慾的需求,並且對社會生產和社會流動至關重要,同時有助於實現財富的積累與轉移。離婚是影響婚姻此一重要社會制度的退選行為,它包含了現代性主要的社會及文化力量……
歷史學家約翰.托許(John Tosh)說,在西方社會,男子氣概主要在家庭、工作、純男性社團這三個領域內展現。 家庭中享有權威;不當奴隸,有能力獨立賺取薪資;能在志願性質的協會、酒館、俱樂部等女性禁入的場所內形成有意義關係;這是男子氣概的傳統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