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魏簡:從長平到韓寒,看民間知識分子如何回應民族主義狂潮

「他們把仕紳階級打倒在地」,他在一份關於農民運動的報告中欽佩地寫道,還做了一個大膽的預言......

二〇〇八年三月十四日的拉薩抗議活動主要針對當地的漢族和回族居民,造成重大傷亡。[1] CNN等其他西方媒體在報導時使用錯誤的圖片,引起中國公共輿論的強烈反彈,「Anti-CNN」等線上社群相繼湧現。[2] 事件又恰逢三月二十四日從希臘開始並延續到八月的北京奧運火炬接力。四月五日和六日,火炬接力在倫敦和巴黎受到支持西藏和言論自由的團體的干擾。這又引起中國國內的民族主義反應,學生團體和部落客於五月一日發起抵制法國和相關企業的活動,特別是抵制連鎖超市「家樂福」.[3] 這些事件本身已經足夠嚴重,但還是在中國媒體和網路上掀起史詩級的大型論戰,顯示出新一代民間記者和部落客的關鍵角色。二〇〇八年的論戰是獨立記者和部落客發揮作用的標竿事件,在這場民族主義和言論自由的大論戰中,他們的影響力完全超過了傳統的菁英知識分子。[4]

長平:「很多人進一步放棄了對客觀公正的信賴,而選擇了狹隘民族主義立場。」

長平是調查記者、編輯和專欄作家,他以前為《南方周末》所做的報導早就引起過諸多爭議。他當時則在《南方都市報》任職,二〇〇八年四月三日為《金融時報》中文網(FTChinese)撰寫一篇專欄文章。在文中,他透過質疑國內媒體報導的可靠性,回應對西方媒體的攻擊:

如果真的站在新聞價值的立場,那麼他們就不會僅僅揭露西方媒體的虛假報導,而且應該質疑中國政府對消息源和國內媒體的雙重控制。毫無疑問,後者對新聞價值的傷害更甚於前者。正如已經發生的事實,對個體媒體虛假報導的矯正相對容易,幾個耐心細緻的中國網民就可以做到;對新聞控制的抗議面對的是國家權力,全世界都徒喚奈何……這些虛假報導對新聞價值的最大傷害,在於讓很多人進一步放棄了對客觀公正的信賴,而選擇了狹隘民族主義立場。他們從中得出結論說,普世價值都是騙人的玩意兒,只有國家利益的你爭我奪。[5]

長平的論點圍繞雙重標準的問題展開。他指出,中國政府極力掩蓋事件真相,而中國網民在批評CNN報導錯誤的同時,卻不質疑中國媒體上受政府控制的官方報導,這是自相矛盾的。

重要的是,這一論點不是基於政治立場,而是基於新聞專業的職業倫理。西方媒體的錯誤或者誤導性報導和中國政府的假新聞體系,都會破壞這一倫理。針對所有媒體都不過是政府和國家利益工具的說法(因此將中國官媒的行為合法化與正常化),長平提出,職業倫理能夠為具有爭議性的討論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立場,也能提供一種不受國家收編的合法性來源。

長平還將對雙重標準的批評延伸到民族主義的問題上:

但是我也看到,有很多中國人借此機會進行了更廣泛的討論和更深入的思考。他們發現,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源自一種居高臨下的文化優越感。那麼應該警惕的是,漢人在面對少數民族時,有沒有這樣一種由文化優越感而導致的偏見呢?西方人對中國的歪曲報導,源自不願意傾聽和了解,沉迷於薩依德說的那種東方主義想像,那麼我們對少數民族又如何呢?如果我們以民族主義為武器來反抗西方,那麼怎樣說服少數民族放棄民族主義,加入到主流的國家建設中來呢?[6]

長平的論點是一種面對民族主義這類大議題時需要的記者方法論。他從兩方面審視這個議題:一方面是中國民族主義者對西方媒體的西藏報導的不滿,另一方面則是藏人對中國媒體報導的不滿,並指出,將漢人的民族主義合理化,卻拒絕承認藏族民族主義論述的合理性,這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

因為這篇文章,北京市委宣傳部旗下的《北京晚報》社長梅寧華以「文峰」為筆名撰文,點名「南都長平」,對他發起猛烈抨擊,稱他是「當紅炸子鷄」。梅寧華的核心論點是,長平和南方報業集團實際上是「西方化」的代言人,他們打著激進的言論自由的幌子,縱容暴力和殺戮。[7] 當然,長平的專欄文章由外國媒體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這一點也是最終導致長平被南方報業集團解聘的背景原因之一。[8] 外國媒體在中國成立中文報導和翻譯的分社,儘管有些媒體的網站後來遭到屏蔽,但僅僅是建立分社這一點,為長平和許知遠等知名撰稿人提供不受國家控制的收入來源,就已經改寫了中國的媒體環境。

韓寒:「對於真正愛國的檢驗應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怎麼那麼脆弱和表面呢。」

一周後,著名的部落客、賽車手韓寒在他的新浪部落格上發表幾篇被廣為轉載的評論。他在文中戲謔民族主義者和民族主義,打擊官方論述和線上民族主義者鼓吹的空洞修辭:「我覺得,抵制家樂福其實挺沒有出息的。對於真正愛國的檢驗應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怎麼那麼脆弱和表面呢。人家說你是暴民,你就把人家罵一通恨不能打一通,然後說,我們不是暴民。」[9] 三天後,他又在〈回答愛國者的提問〉中駁斥了民族主義的觀點:

問題三:祖國就是你的母親……
回答:祖國是祖國,母親是母親。
問題四:你怎麼對得起你腳下自己的土地……
回答:我沒有自己的土地,你也沒有自己的土地。
……
問題六:愛國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和優良傳統。
回答:再讓你生一次,如果你還選擇生在這個國家,那這才是真正的愛國和優秀品質。
……
問題九:堅決抵制家樂福,你,居然能容忍外國列強對我泱泱大國的侮辱,如果每個人都像你這麼懦弱,那國家早就滅了。
回答:你強悍,你勇敢,你不怕死,你是烈士。因為你敢於不去某超市購物,而且,你敢於把家樂福的冰淇淋放在手推車裡不結帳讓它們化掉,你敢於在量販店門口罵結帳出來的人是漢奸,你敢於燒荷蘭國旗來警告法國。[10]

長平的批評與堅持職業倫理相關,而韓寒對民族主義的討論則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民間」。

他不講理論上(或者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把每一個提問還原為具體問題:持民族主義觀點的部落客是說一套做一套的懦夫。人民與「祖國」以及「土地」的關係已被政府綁架,政府鼓吹中國人民「擁有」這個國家,卻不允許人民擁有財產權。[11] 官員一邊讚美愛國主義,一邊把財產轉移到香港,送子女出國留學。韓寒用普通人的話語作隱喻駁斥這些論斷。他還宣稱自己以前就是一位民族主義青年,這使他的觀點更具說服力。[12] 韓寒對消費主義的態度則令人玩味。和二〇〇〇年代出現的其他民間知識分子不同,知名部落客一般會延續一九九〇年代王朔和賈平凹的傳統,不去批評資本主義和消費。然而,韓寒在這篇文章中也夾雜了一些對消費主義的批評:他特別指出,對這些民族主義部落客來說,抵制超市顯然是最大的政治行動了,且在一個消費外國產品十分普遍的國家中,這就是說一套做一套。他還取笑說,消費在當代中國竟變得如此重要。[13]

汶川地震後幾周,莎朗.史東在談及地震時用詞不當,說這是迫害藏人的「報應」,遭到民族主義部落客的圍攻(史東最終為此道歉)。韓寒再次譴責這種雙重標準:「一個國家也需要朋友,但我們的國民似乎只需要說我們好話的朋友……我們對她的責難遠遠超過了地震中那些豆腐渣學校和醫院工程的幕後人的責難,這再次說明了我們是忍辱負重的,我們可以承受自然災難的痛苦,可以承受人為災難的苦果,但我們不能承受外人說我們。」[14]

他也指出,中國線上論壇中關於日本、印尼和美國自然災害的貼文,充斥著這種「報應」說。[15] 韓寒在汶川地震後前往災區並向災區捐款,他後來抱怨說,「愛國」記者無止境地騷擾他,盤問他到底捐了多少錢,這再次說明關於國家的抽象話語常常會掩蓋,而不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四川,建築物不合標準就是一個實際問題。不過,韓寒的文章也引發一些疑惑,關於他發表評論的意義何在:這些評論僅僅是韓寒本人文化銷售的智識副產品?還是說這些評論有助於民間領域的崛起及其對政治討論的參與?

在某些方面,長平和韓寒的介入標誌著一種新型公共參與。微博、智慧型手機的即時報導,以及它們為廣大讀者提供的即時訊息,標誌著民間知識分子崛起的特殊時刻。這一時刻以一九九〇年代的商業化媒體、二〇〇〇年代的電郵和部落格為基礎,後迎來二〇一〇年代的微信和社群媒體。記者們新發現的職業倫理使評論家們有足夠的公信力進行獨立評論,而這些評論又獲得足夠廣泛的傳播和討論,以至於主管宣傳的高官都不得不出面大力反駁。韓寒等部落客的公信力和「民間」身分植根於他們不食國家俸祿的自由和對傳統知識分子「嚴肅」話語的批判,這一點從韓寒的諷刺文風中可見一斑。更寬泛地說,這些發展帶來一種新型的民間或者大眾文化:不是傳統的「民俗」(folk)文化,而是一種主流的、日常的文化,它結合了消費主義、全球「流行」元素和產生於國家控制範圍之外的本土文化。[16]

當然,國家對線上和線下出現的新空間非常警覺。在多數情況下,國家會迅速研發技術工具,在短暫的滯後之後,恢復國家在網路出現和市場化之前、對文化和智識產品的控制程度。同時,國家也試圖利用這些新空間,在主流文化中正面宣傳黨的價值觀和歷史敘事以傳播自己的理念。


(本文摘錄自《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標題為編者所擬)

[1] Robert Barnett 估計,有兩名保安、十八名圍觀群眾,以及三十到兩百二十九名抗議者在衝突中喪命。Robert Barnett, “The Tibet Protests of Spring 2008,” China Perspectives, no. 3 (2009): 12.

[2] 「Anti­CNN」網站由清華大學畢業生饒謹創建,2009 年改名為「四月網」,繼續批判西方媒體和政府,見Rebecca MacKinnon, Consent of the Networked: The Worldwide Struggle for Internet Freedo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2), 34­40.「 四月網」 等民族主義團體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稱為「民間」,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問題。麥康瑞 (Rebecca MacKinnon) 指出,「四月網」在2011 年爆料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與「茉莉花革命」行動者同時出現在北京王府井,這並非政府授意,而 是「民族主義群眾」的產物。不過,饒瑾很快就被官方媒體收編,西藏爆發抗爭後 頻頻在央視亮相,這是他與大多數民間知識分子的重要區別,後者沒有這種發表平台。「四月網」的成員自稱是團結在反西方媒體旗幟下的「多元」群體,見該團體 創始人之一胡亦南的文章:Hu Yinan, “Forget About ‘Rising China,’ ”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20, 2013.

[3] 例如“Chinese Demand Carrefour Boycott for Tibet Support,” Reuters, April 15, 2008, https: //www.reuters.com/article/us­china­tibet­carrefour­iduspek24412820080415.

[4] 當然,如第五章所寫,一些傳統的普遍知識分子也對這一類爭論感興趣,比如汪暉, 但是他們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記者和部落客的立場所驅動的。

[5] 長平,〈西藏:真相與民族主義情緒〉,《金融時報》中文網,2008 年4 月3 日,http:// www.ftchinese.com/story/001018387

[6] 同上註。

[7] 文峰,〈造謠自由的南都長平〉,《北京晚報》( 北京),2008 年4 月14 日,http://news.21cn.com/today/zhuanlan/2008/04/14/4592381.shtml。「當紅炸子鷄」源於粵語, 香港媒體以此指稱娛樂明星;這裡也隱含著對資本主義娛樂媒體和透過香港傳入的海外影響的批判。

[8] 多家英文媒體在二十一世紀初開始提供中文報導,無論是原始的中文報導還是轉譯自英文的報導:《金融時報》的中文報導始於2005 年(2013 年達到兩百萬註冊用戶), 《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分別始於2010 年和2012 年。 “FTChinese Names Editor in Chief,” Marketing Interactive, February 25, 2015, http://www.marketing­interactive.com/ ftchinese­names­editor­in­chief. 後兩家媒體的網站在2013 年被中國屏蔽,《金融時報》中文網在2017 年被短暫屏蔽後仍在運營。

[9] 韓寒,〈趕集〉,個人部落格,2008 年4 月20 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 b010092vq.html,收錄於Han Han, This Generation: Dispatches from China’s Most Popular Literary Star (and Race Car Driver), ed. and trans. Allan H. Barr (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34­35.

[10] 韓寒,〈回答愛國者的提問〉,個人部落格,2008 年4 月23 日,http://blog.sina.com.cn/ s/blog_4701280b0100945n.html,收錄於This Generation, 36-­40.

[11] 論起2010  年的釣魚島衝突,韓寒認為中國的老百姓是房客,房東現在則和鄰居因為地上的一片瓦起了爭執。他也特別指出,政府核准抗議的雙重標準:「一個對內不能和平遊行的民族,他的對外任何遊行是完全沒有價值的,那只是一場集體舞。」韓寒,〈遊行的意義〉,共識網,2010 年9 月18 日,收錄於This Generation, 187­-188.

[12] 「我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主張抵制日貨,是個民族主義者,2008 年的時候開始反對抵制家樂福;我小時候主張打仗收復台灣,現在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這麼說過;十七八歲時,我居然說,活著的作家中,寫文章論排名老子天下第二,現在想起來都臉紅, 更讓我臉紅的是,當年我心中那個第一居然是李敖。」韓寒,〈寫給每一個自己〉, 個人部落格,2012 年4 月,收錄於Han Han, The Problem with Me: And Other Essays About Making Trouble, ed. and trans. Alice Xin Liu and Joel Martinson (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2016), 108.

[13] 韓寒經常談到雙重標準, 並認為中國需要「更高的標準」:「如果中國要贏得尊重,我們就必須創造更好的產品並樹立更高的標準,不僅僅是汽車的標準。」Han Han, “My Feelings About the Recent Anti­ Japanese Protest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eptember 28, 2012.

[14] 韓寒,〈不要動不動就舉國暴怒〉,個人部落格,2008年6月4日,收錄於This Generation, 51.

[15] 同上註。

[16] 關於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的論戰歷史,見Jing Wang, ed.,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State,” special issue of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9, no. 1 (2001); Michel Hockx and Julia Strauss, introduction to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PRC,” ed. Michel Hockx and Julia Strauss, special issue of China Quarterly, no. 183 (September 2005): 523­-531.

《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