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林偉勝: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東西相遇——帶你重啟《十字軍首役》的歷史想像

文/林偉勝(英國伯明罕大學博士)

編按:依據傳統說法,11世紀末,「十字軍首役」在教宗烏爾班二世的鼓吹下展開,並由數千名西歐騎士將耶路撒冷從日益高漲的伊斯蘭威脅下解放出來。但是,如果十字軍首役真正的觸媒其實來自遙遠的羅馬東方呢?歷史還有其他敘述的可能嗎?牛津大學全球史教授、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在《十字軍首役》一書中挑戰了近一千年來的學術研究,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本文摘自彼德.梵科潘:《十字軍首役》(聯經,2022)導讀〈中世紀地中海世界的東西相遇〉,標題為編者擬。)

本書譯自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的第一本研究專書The First Crusade: The Call from the East。相較於他日後已於臺灣翻譯發行的《絲綢之路》專書,十字軍首役這個主題的時空範圍都較為限縮,距離臺灣的讀者相當遙遠。但是,正因為這本專書焦點集中,引領讀者觀察中世紀地中海地區東西互動,以及西歐、南歐居民對於「東方」認識、想像的轉變,適合對於十字軍運動有興趣的臺灣讀者。

十字軍首役的歷史意義,除了為後來的十字軍運動提供了一些動員藍圖以外,也將當時轉變中的歐洲政治體系和拜占庭帝國國內政治局勢發展攪和在一起。

這個時代人們對「東方」還停留在聖城、其他聖經上提到的蠻族居住之地,至於這個「東方」多大、地勢如何、什麼樣的人住在「東方」的哪裡,卻不是很清楚,十字軍首役可以說是催化這個轉變的象徵性歷史事件。

十字軍首役也是西羅馬帝國於五世紀消失、東羅馬帝國七世紀希臘化之後,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和西方的貴族戰士面對面、因為彼此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而不斷談判拉鋸的時代。這樣的拉鋸凸顯了君士坦丁堡不再獨占宗教、道德、甚至區域政治局勢發展的話語權。

雖然自古武裝朝聖不是沒有先例,但是這樣的規模、牽涉的人數、衝突的文化意義,除了旅途上的當事者以外,事後的詩歌傳唱、返鄉者的轉述也讓未參與其中的神職人員以及凡夫俗子如臨其境、如同其情,隨後的幾個世紀、耶路撒冷以及聖地的貴族家事、國事都是居住西歐、南歐各地居民的天下事。

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著、范默文譯:《絲綢之路: 從波斯帝國到當代國際情勢, 橫跨兩千五百年人類文明的新世界史》(聯經,2020)
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著、胡宗香文譯:《十字軍首役:以聖戰為名的權力遊戲,形塑歐洲文明的重要之戰》(聯經,2022)

十字軍首役的歷史意義,除了為後來的十字軍運動提供了一些動員藍圖以外,也將當時轉變中的歐洲政治體系和拜占庭帝國國內政治局勢發展攪和在一起。不管當時的各方主事者是不是有這樣的意思,這次的十字軍運動打開了歐洲對於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敘利亞以及巴勒斯坦的視野。

拜占庭帝國雖然不是沒有招募傭兵的經驗,但是十字軍首役帶來的是有組織的軍事力量、有野心的王公貴族,如何沿途提供軍事補給是一大挑戰,但是影響更深遠的問題是,這些人為誰而戰?就拜占庭的角度來看,這些是來協助帝國收復失地的支援兵力,但是對於不少西方貴族來說,這趟遠征是以上帝之名、各自也都在原領地有了宣示效忠的對象,所以被要求向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宣誓效忠,除了有矛盾的疑慮以外,到時候攻克的城鎮歸誰統治也是個問題。最後,這些西方軍事將領因為需要拜占庭皇帝提供補給和支援而妥協,不過這段談判拉鋸也為後來十字軍王國的統治權最終歸誰的問題埋下了遠因。

近年來英美法德義各國相關領域的學者百花齊放,可見「十字軍」這個文化現象、相關的歷史事件深深影響前現代以及現代人們對於這段歷史的想像……

探討十字軍運動的專書不少,例如早期德國史家Hans Eberhard Mayer的The Crusades、英國史家Steven Runciman的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三冊、美國史家Kenneth Setton主編的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六冊、法國史家Claude Cahen的La Syrie du Nord a l’epoque des Croisades et la principaute franque d’Antioche 等,到近年來英美法德義各國相關領域的學者百花齊放,可見「十字軍」這個文化現象、相關的歷史事件深深影響前現代以及現代人們對於這段歷史的想像,更別提從穆斯林或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是完全不一樣的風景;此外,十四世紀之前的幾次十字軍運動時期留下了大量的文獻史料,除了當代歐洲以及拜占庭史家撰寫的編年史之外、十字軍首役近百年後開始流傳的詩歌Chanson d’Antioche、還有因為東西地中海地區各政治勢力頻繁互動而留下大量的教宗外交書信集,都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如果將研究範圍從單純的外交博弈、軍事行動擴大為當時西歐、南歐商人、朝聖者、傭兵到東地中海地區經商、朝聖、討生活的話,更有大量的商業合同、遺囑、商業指南、航海圖等資料流傳下來。在如此繁多的史料中,研究者要如何提問、理出個頭緒,然後解讀相關史料,找出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的緣由,並非易事。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 I: The First Crusade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Setton, Kenneth M.,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Volume 1)"(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6)
Cahen, Claude, "La Syrie du Nord a l’epoque des Croisades et la principaute franque d’Antioche" (Presses de l’Ifpo,2014)

本書透過教宗以及時任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Alexios I Komnenos)的角度,檢視十字軍首役的緣起、推波助瀾的各方政治勢力,而不僅僅只關注一場東西教會的談判、一場戰爭的勝敗。作者認為,東方的皇帝以及西方的教宗為了自身利益、因應政治情勢的轉變,最後輾轉促成了十字軍首役。為了引入阿列克修斯一世的視角,作者系統性地解讀了皇帝之女安娜.科穆寧(Anna Komnene)撰寫的傳記作品。身為皇帝的女兒,作品也是事發後的幾十年完成的,所以總有些後見之明。雖然她不是完全置身事外的史家,她的作品卻是後代歷史研究者的寶庫,也提供了一個拜占庭帝國的視角、一個女性的視角,打量先後抵達君士坦丁堡的西方軍事領袖以及評論隨後的各項政治軍事關係發展。書中作者用來與安娜.科穆寧觀點相對照的,是一部由隨著軍隊東行的匿名作者寫的《法蘭克人言行錄》。這部言行錄被中世紀以及現代史家認為言語簡單、作者文學造詣不高,和深受良好教育的安娜.科穆寧相比,頗有下駟對上駟的味道。但是對於歷史研究者來說,作者文學造詣高不高是一回事,作品傳遞的人事時地物訊息、表達出來的觀點對於解讀十字軍首役這樣重大歷史事件相當重要。

這本書開了一扇窗,讓臺灣的讀者有機會一窺中世紀地中海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的開端。

最後,阿列克修斯一世為了改革帝國財政以及圍堵諾曼人從南義大利入侵,給予威尼斯的帝國境內貿易特權,為這個城邦奠下了日後在帝國境內、東地中海地區成為商業、軍事霸權的基礎。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威尼斯和這些西方軍事領袖便為了君士坦丁堡城內和帝國其他地區的商業、軍事利益和科穆寧王朝以及十二世紀晚期的安格洛斯王朝時有齟齬,直到第四次十字軍於一二○四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才完全改變了整個地中海地區東西方的政治權力關係。科穆寧王朝的一個旁支家族在小亞細亞稱帝、自立正朔,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兩個看似平行的帝國——教宗歷史發展軌跡,因為十字軍首役而交錯,而在這之後,地中海地區東西的政治、經濟發展便越發緊密相關,但卻不是回到五世紀以前、一個橫跨地中海的政教合一帝國體制,而是多元權力競逐。這本書開了一扇窗,讓臺灣的讀者有機會一窺中世紀地中海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的開端。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彼德‧梵科潘:《十字軍首役:以聖戰為名的權力遊戲,形塑歐洲文明的重要之戰》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