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主題書單:余英時的第一課】 翁稷安嚴選5本書,帶你看到余英時思想中入世和現實一面

文/翁稷安

編按:在這篇書單中,翁稷安教授無私分享了他閱讀余英時的心得。翁稷安首先推薦《歷史與思想》中〈史學、史家與時代〉一文,並建議和《余英時時論集》、《余英時政論集》對讀,指出了余英時在純學術外的現實關注,以窺見余英時的史學全貌。最後,翁稷安重返少年余英時的兩部作品:《香港時代文集》及《民主革命論》,指出余英時那始終未曾偏移的入世基調。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著) 
聯經,2023

〈史學、史家與時代〉一文收錄在《歷史與思想》一書,也是全臺灣各大歷史系「史學導論」或「史學方法」課程裡,無數有志歷史的年輕學子都曾在課堂裡讀過的經典文章。論內容,這篇絕對是嚴謹的史學論述,然而如同全文的題旨之語:「史學跟史學家是分不開的,而史學、史家同時又與時代有密切的關係,並且應該強調這種關係。」同篇文章中,他也特別提及像王國維、錢穆、陳寅恪等近代中國史家,「他們選擇的題目,跟他們的對時代的樂觀、悲觀、希望、失望,以至跟他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光明面和黑暗面,都有極密切的關係。」 余英時的史學亦應以同樣的方法加以理解和考察,特別是他對於中國近現化思想的諸多斷語,皆是藉由對逝去歷史的探查,在不違反近代專業史學研究的要求下,或明或隱的反覆回歸他所親歷的歷史,或對眼下中國時局的所見所聞而發,折射出「史家」對於自身身處「時代」的關懷,開展出他豐厚的「史學」成果。

《余英時時論集》

余英時(著) 
聯經,2022

本書收錄著余英時從1970年代開始到21世紀,刊載於各大報章雜誌的時事評論,內容看似紛雜,但皆是對兩岸三地當下時局的觀察。文章中可見「史家議政」的特色,一方面多半針對具體事件而發,「就事上理會」。即使是短文,也能在有限的篇幅內梳理出事件的前因後果,基於明確的梗概和脈絡發表議論,絕不誇誇其談,空言無實。另一方面上乘史家也絕非止於事件的還原,每一個論述背後都涉及了普遍意義的追問,圍繞在這近四百頁的時論背後,始終不離余英時對於「民主」的關切。尤其在面對中共的極權體制,如何讓民主的幼苗在兩岸三地生根、茁壯,始終是潛藏在字紙之下,最深切甚至沉痛的呼籲。史家不是拿著水晶球的占卜師,對事件未來的判斷難免有錯,然而出於文化根本的普世關切,即使表象上看似事過境遷,於深層處仍能展現恆久的價值。

《香港時代文集》、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余英時(著) 
聯經,2022

史學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回溯至起點,進而勾勒從原初之時發展成日後樣貌的經過和變化。要了解學者或思想者一生學行,早期思想絕對是重要的關鍵。這兩本書,在過去不是未曾出版,就是流通有限,今日重出無疑讓人們重新認識青年余英時的面容。這兩本書前者偏向生活,後者則是具有學術雛形的「小冊子」,或許不若日後學院專著的嚴謹,但如同余英時在《民主革命論》裡所寫到可能是「真正牽繫著我的精神」的著作。面對著時代鉅變的考驗,在《香港時代文集》裡反映著青年余氏心中的苦悶與憤怒,然而以「求知」的學術追求出發,余英時在《民主革命論》找到了一條以民主為核心的革命正道,並援引中西歷史事件加以闡發,作為抵禦中共革命論述的武器,也成為余英時一生治學論政反覆回歸的原點。

《余英時政論集(上、下)》

余英時(著) 
聯經,2022

本書兩冊的厚度,提供了讀者感受余英時議論風采最難得也最直接的進路。全書整理了2001年至2017年之間,余英時在自由亞洲電台發表的政治評論,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部分文章並附上錄音原檔的連結。這樣的內容已屬難得,更特別的,透過媒介之間的轉化,兩冊《政論集》未經修飾的逐字稿,呈現出余英時冷靜學者面目之外,對當前世事的急切關懷。除了顯現著余氏在議政短文上,既能旁徵博引同時直接核心的功力,也讓人猛然驚覺,《香港時代文集》裡的少年余英時一直都在,不只是淑世的熱情,那對民主的堅持與極權的撻伐,至晚年始終不變。經由在這一千多頁的文字,余英時反反覆覆挑戰極權宣傳的虛矯,並提醒人們不要因為謊言的粉飾,忘記了自由民主的根本價值。這暮鼓晨鐘的呼喊,是了解余氏一生學術不可忽視的關鍵。

延伸活動

重訪自由主義的年代:讀《余英時文集》、《林毓生作品集》

日期|2023年2月3日 (五)
時間| 18:00-19:00
地點|臺北國際書展 藍沙龍(台北世貿一館)
主講|
錢永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思想》總編輯)
周保松(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客座副教授)
主持|
涂豐恩(聯經總編輯)

余英時及林毓生兩位學者,在1980年代為台灣以及之後的整個中文世界帶來了自由主義的觀念與思辨的風氣。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錢永祥及周保松兩位研究自由主義的政治學者,來重訪余英時及林毓生各自的思想軌跡,以理解兩位學術巨人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並思考自由主義對於當代臺灣與中文世界的意義。

更多精彩活動請見這裡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