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潘源良×鍾永豐:只有繼續寫下去,才會看到改變的可能

相片來源:轉自飛地專頁,周保松 拍攝

編按:2022年8月7日,香港填詞人潘源良與台灣詩人、詞人鍾永豐在台北飛地書店【香港來的風】系列活動中進行對談,題目為「為光音作證:譜寫母語詞,寫出粵語和客語的情感之音」。講座中,兩位填詞人各自分享了粵語與客語作詞經驗,以及面對社會環境轉變時、創作如何回應現實。(* 本文經授權轉載於 飛地 臉書專頁)

| 講者簡介 |   

潘源良,有香港「浪子詞人」之稱。累積作詞逾千,與香港流行樂眾多歌手皆有合作。2015年在香港紅館舉行「最愛潘源良是誰作品展」演唱會。 2019年獲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頒發音樂成就大獎。1984年開始為多套港片編劇。曾執導《戀愛季節》(1985)、《聖荷西謀殺案》(2018)等電影。

鍾永豐,出生於美濃菸草家族的詩人、詞人,90年代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曾任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文化局長等公職。與林生祥合作八張音樂專輯,曾獲金曲獎最佳製作人、作詞人等。

「香港為什麼這麼百花齊放是因為它自由。」—— 潘源良

飛地活動【香港來的風】來到第三場,請到香港著名作詞人潘源良老師以及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鍾永豐老師跟我們分享廣東話以及客家話填詞彼此的特色與困境。

潘源良老師以自己的童年記憶出發,講述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流程。由電台播放,《天涯歌女》般三十年代於上海盛行的國語歌曲,到後來的歐美國家傳入如披頭四樂隊的西洋流行樂;六十年代末如張帝、青山的台灣國語歌手來港演出,七十年代許氏兄弟的出現,以廣東話創作的香港流行歌曲如雨後春筍般逐漸出現眾人眼前。

潘源良老師以李泰祥的《橄欖樹》與許冠傑的《鐵塔凌雲》作對讀,指出兩地以「面對世界」作為創作主題時的分別。八、九十年代為香港廣東歌創作的顛峰期,既吸收了西方外來音樂文化的養分,更發現台灣如羅大佑、李泰祥般具社會批判,同時人文、商業二者兼得的思想。

對於廣東歌的特性,潘源良老師提到以書面語作詞的特性,有助傳播讓華語地區不懂廣東話的聽眾也可以理解歌詞意思。對於未來廣東歌的想像,潘源良老師覺得偶像效應以及網絡傳播為箇中關鍵,如香港團體Mirror所帶來的流量,以及晴天林般網絡歌手擅長以二次創作,以風趣幽默的方式創作,引起聽眾持續留意香港粵語歌曲。

鍾永豐老師提到客語跟粵語歌曲之間無法等量,主要來自人口分布及傳播能力的問題,客語歌曲一直都處於弱勢。鍾永豐老師直言羨慕香港創作環境能讓粵語歌能持續現代化成長。

鍾永豐老師提到客語歌功不可沒的前輩及關鍵時刻,包括賴碧霞的山歌創作;吳盛智以母語客家話創作的作品;黃連煜與陳昇的新寶島康樂隊把台灣方言、多元文化發揚光大;謝宇威以客語寫生活、以傳統形式寫現代的嘗試等。「台灣民歌運動」以及2000年的政黨輪替影響了金曲獎的評審結構,讓接觸「台灣民歌運動」的馬世芳與葉雲平於決選提出強烈論辯,客語創作才能讓更多人留意、接觸。

講到與林生祥的合作,鍾永豐老師從社會運動出身,因此希望與林生祥合作之間能讓音樂以及社會運動呈現互補關係,用客語寫階級關係、寫農民生活。鍾永豐老師不斷閱讀客家話相關的書籍,講求理論,更講實踐。與林生祥錄音時會計較每個用字以及語氣上的差別,務求精準地演繹每個字詞所帶來的含意。縱使客家話面對著零碎化的困境會感到失落,但只有繼續寫下去,才會看到改變的可能。

「就算這世界只剩下我跟生祥會計較(用字、語氣),我們還是會計較下去。」—— 鍾永豐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