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白曉紅:隱藏在「融合」背後的種族主義——評《誰是外來者》

文/白曉紅(記者、作家)

編按:1975年4月,越南共產黨拿下西貢,南北越就此統一。然而戰爭結束並未帶來和平,反而讓載滿難民的船飄蕩海上,逃難到異國他鄉。《誰是外來者》的作者黃文鈴,多年來往返德國與臺灣,採訪超過50位越南移民,聽他們述說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歷。同時參照西德、東德、臺灣三地接收越南移民的方式、政策,黃文鈴嘗試與讀者們一同探討理想的族群融合可能之道。而同為記者、作家的白曉紅,在讀畢此書後,也撰文回應了書中的重要觀點,指出常見於難民、新移民現象中的「融合」觀念,其背後的種族主義與危險之處。(* 本文標題為編者擬。)

《誰是外來者》對我來說首先突出的地方,是這本書是由一位臺灣女性獨立記者單槍匹馬在德國工作完成的。沒有大型媒體公司資助,願意依照自己興趣從事媒體創作的記者,在臺灣這樣的商業媒體環境中並不常見。

在臺灣的商業媒體環境裡,經常會小看了獨立新聞工作。大家不知道的是,獨立新聞工作不僅是在資源方面困難許多,而且工作經常是很寂寞的。不僅需要自律和毅力來籌劃工作,也需要自己承擔任何風險。有些日子滿載而歸,有些卻空手回家,酸甜苦辣只有自知。本書作者黃文鈴在多變的情況下不斷向前完成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    

本書作者選擇記錄越南移民在德國的生活,並且比較臺灣越南移民的狀況。作者取得了越南移民的信任,對移民的背景研究豐富。這本書的開端問了重要問題: 移民和難民是否總是會是外來者?他們是否可能持有話語權?作者採訪了50多位越南移民,傾聽他們的移民經驗和心路歷程,了解他們在德國所處的社會位置。   

各國經驗顯示,融合主義經常是問題的一部分,而非解決方案。所謂 「融合」的實踐經常是跟種族不平等和種族隔離並行的。

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內容試圖探討: 越南移民與難民是曾如何融入社會,他們是要怎麼樣才能成功的融入社會。  

然而所謂「融合」 (integration) 基本上假設了外來者(如移民和難民)和接收他們的歐洲社會之間的主客關係,那是一個不平等的權力關係。「融合」的論述,基本上是從接收國的視野出發,移民和難民則是被觀看者,被審視的對象。從一開始,「融合」 就是基於不公平的遊戲規則。

在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政治庇護收容體系多年來一直是一個龐大的營利事業。私人企業家向國家取得經費,經營收容所和難民營。他們從收容體系裡面賺取大量利潤。這個體系將外來者分成經濟移民政治難民兩個範疇。得到難民身份的人,就必經歷所謂的融合過程。融合經常就是這些經營收容所和收容營的商人向國家取得經費的關鍵項目。 本書作者也曾探訪過一家多年前越南難民居住過的收容所,但忽略了整體收容體系的經濟面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融合的運作過程。  

《誰是外來者》一書比較了過去西德打開雙臂歡迎進來的越南移民以及東德的越南契約工之間,「融合」 過程的不同。然而作者跟隨主流「融合」的論述,依照 「語言能力,移民本身個人發展,以及跟當地社會的互動」 等等標準,來評估「融合」 是否成功。也就是說,這種論述將「融合」的責任放在移民和難民的身上。

西德的越南移民之所以被當地社會視為成功「融合」的典範,正是因為他們是隱形的「模範移民」,被歸類為「好移民」。在歐洲,好移民的意義,就跟那些被劃為真正的難民的意思是一樣的,所謂的標準,完全是由歐洲社會來決定。成功的「融合」,是歐洲接收者社會對外來者的評估,正顯示了主客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因此融合的概念意涵同化過程: 新來者適應,並被同化進入接收者的社會。

同時,當時東德的越南契約工被視為 「不成功的融合」 ,作者認為是缺乏國家融合政策的結果。事實上,歐洲各國從上到下的融合政策,經常是移民和難民被隱形化,被邊緣化的主各國經驗顯示,融合主義經常是問題的一部分,而非解決方案。所謂 「融合」的實踐經常是跟種族不平等和種族隔離並行的。比如在義大利,對待難民的融合政策 (比如將難民放逐到鄉村地區,進行與當地所謂的融合計畫,振興凋敝的鄉村經濟),它跟義大利非洲移民的被隔離現象,一直是一體的兩面。    

真正的包容 (inclusiveness),不是要求他們來「適應」,「融入」本國。真正的接受,是以平等為基礎。

自2015年初,在德國有一百萬以上的難民參與過「融合」課程,其中有一半是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伊朗、索馬里亞等國的難民。然而他們之間的歸屬感卻是最低的,最大原因是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  

如果歐洲社會真願意讓移民和難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那麼造成改變的責任,應該是在當地社會的身上。多年來,「融合」 一直被當作讓外來者不能去批判種族主義的一個藉口,因此「融合」 的論述經常本身就是種族主義的。「融合」的概念,近來更是由極右政黨和極右人士採用,成為攻擊少數民族和新移民的利器。 

如果歐洲社會真願意讓移民和難民成為社會的一份子,當地社會必須做到挑戰自身的種族主義,並真正接受移民,不論他們選擇何種形式來跟當地社會互動。真正的包容 (inclusiveness),不是要求他們來「適應」,「融入」本國。真正的接受,是以平等為基礎。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黃文鈴:《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