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楊儒賓:情感、知識與家國,影響我生命的十本書

文/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編按:2022年7月,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楊儒賓的新書《多少蓬萊舊事》面世,本書收錄其近年來在學術工作之餘,補寫學術論證難以消化的情觸內容,可視為傳統書目學所說的「衍義」,甚或是另類的學術注腳。書籍出版後,楊儒賓在聯經書房特別策劃「思想、時代與生命自傳」主題書展,精選了十本有溫度也有厚度的著作,與讀者們一齊回顧多年來的學術知識與社會關懷是如何養成。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雜文集多少蓬萊舊事,這本書涵蓋的議題廣泛,撰寫時並沒有預先擬訂的藍圖,它因一樁樁個別的事件與人物而寫。但生命是一首樂曲,每段經歷都是獨立的音符,各具零星的作用,但全程以觀,也會出現較完整的意義。作者處在臺灣兩岸東亞的特定時空結構中,歷史流進了他的血脈,世界進入了他的細胞。所以此書雖然是生命的書寫,卻不能不反映我所處的時代。

梁漱溟曾說他作學問,從來不是為知識而知識,而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疑惑。他的疑惑有二,一是人生,一是中國。前者是人存在的價值體系定位的問題,後者是作為血氣心知存在的人的具體情境的問題。梁漱溟的案例可能不是那麼的獨特,也許許多知識人的生命經歷都有這樣的結構,只是比重不同而已。

我出生並成長於中台灣,我的家鄉、讀的中學(台中一中)、附近的大學(東海),充滿了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文化協會志士以及五十、六十年代海外新儒家學者行過的足跡,我相信這兩代人的奮鬥可以展現出一條有意義的政治實踐路線。我的青少時期的知識接受史奠定了我的生命底蘊,最近幾年對於儒家傳統與當代處境的思考可以說是對自己生命底蘊的一番告白,希望不忘初心,但知識稍有增進。

本展所列的這些書都是既有溫度也有厚度的著作,他們的情感的書寫中都有知識的向度,也有家國的關懷。透過了這些書展現的視野,讀者或許可以看到文化風土的台灣,也可以看到文化風土的中國與現實中國的張力。

【多少蓬萊舊事——楊儒賓選書展】正於聯經書房展出,歡迎到場參觀。
楊儒賓:《多少蓬萊舊事》(聯經,2022)

《多少蓬萊舊事》

楊儒賓(著) 
聯經,2022

生命是神祕的無盡藏,歌德所說的ineffable(無法描述),所有的小周天都迴盪大周天的韻律。人實際領會的經驗比他所理解的繁多,更比他的知識體系複雜。本書透過了散文化的文字重回初心,對以往的學術歷程作了情理的反思。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歷史的追思、生命的側寫以及時代的反省,這些主題原本無關於學術的研究,它們來自於作者原初生命的迷惘、感興與探索。此書所有的議題背後都有一個基本的關懷:個體是立基於廣闊的文化大地上的意義之整合者,他的主體與周遭世界共在,也與語言、社會、傳統連綿聯繫,相滲相入。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花果飄零》(三民,2004)

《說中華民族花果飄零》

唐君毅(著) 
三民,2004

1949的國府渡海事件是具有重層意義的複雜史實,同時兼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意義,唐君毅先生是此樁事件重要的詮釋者,「花果飄零」一詞已成了中文版「離散」的代替詞,唐先生本人也成了此樁事件的一個象徵。他賦予渡海事件「靈根自植」、「民主建國」的重要意義,這些概念在這本小書中具體地呈顯出來。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玉山社,2017)

《懷樹又懷人:
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

林莊生(著) 
玉山社,2017

此書的副標「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莊垂勝是台灣文化協會的老戰士,也是櫟社年輕一輩的詩人。他的一生橫跨戰前與戰後,也銜接了台籍知識人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反抗運動,以及1949後渡海來台的知識人的民主奮鬥史。他的為人操守嚴謹,人品奇高,是台語所說的「人格者」。作者為莊垂勝長子,耳濡目染父執輩的平生心事,林獻堂、張深切、丘念臺、葉榮鐘、洪炎秋、徐復觀諸人在他筆下娓娓道來,皆為傳神之作。此書為了解台灣文化協會志士極佳的入門書。

蔡瑜:《陶淵明的人境詩學》(聯經,2012)

《陶淵明的人境詩學》

蔡瑜(著) 
聯經,2012

逃避體制,批判現代文明,回歸自然,此種傾向見於民國時期及戰後台灣一些自由人的精神構造中,陶淵明常被這些人視為生活的典範。陶淵明是中國自然詩的代表性詩人,但他的田園自然不如謝靈運的山水自然的模山範水,因物自顯;也不如王維自然詩的山水虛靈,自生自化,他本人卻被視為「自然」一詞的化身。自然不是自明的,文化中從來沒有純粹自然的自然,陶淵明的詩中有歷史、有社會、有政治,卻特別自然,他的詩是在人間體道的詩歌類型。本書以人境詩學名之,取其詩具有彰顯在世存有之意。

陳鼓應編:《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臺灣商務,2020)

《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

陳鼓應
臺灣商務,2020

殷海光是金岳霖的學生,也是熊十力的學生,一生追求民主自由,既反共產主義,也反國民黨在台的高壓統治。他與胡適、雷震常被視為台灣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殷海光文筆犀利,文采動人,衝擊政治尤大。但殷海光晚年,對自由主義與中國文化傳統的銜接有更深刻的體會,思想再次飛躍。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完成蛻變。此書為殷海光臥病台大醫院時,對自我、社會及中國文化傳統所作的反思之結集,此書是一位真摯的思想探索者貢獻給華人社會最後的思想結晶。

楊儒賓:《1949禮讚》(聯經,2015)

《1949禮讚》

楊儒賓(著)
聯經,2015

1949是二十世紀華人世界極重要的一個年份,此年101日的中共建政是世界史的事件,其影響至今愈發明顯。但此年127日的國府遷台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此事件可上比東晉的永嘉南渡以及南宋的建炎南渡,此三次南渡可視為國史上的三大南渡事件。1949年的國府渡海南遷和中華民國出現於國史上的意義緊密綜合一起,難以分割。此次的渡海事件對台灣也產生了結構性的影響,台灣的文化體質產生了質的飛躍,兩岸關係也從此進入更深層幽暗但同時也更具可能性的區域,本書從積極的角度詮釋1949渡海事件的意義。

彭國翔:《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聯經,2016)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彭國翔(著)
聯經,2016

二十世紀中國文明的關鍵性事件當是如何消化共產主義?抽離掉共產主義,我們無法了解百年來的中國史的演變。本書依據牟宗三先生一本佚著,探討牟宗三的政治理念。牟宗三是港台新儒家的代表,既是哲學史家,也是哲學家。他在心性論、形上學及知識論上皆有獨到的建樹,但他的政治哲學其實也自成一家,他的良知坎陷說可視為從儒家的立場出發,試圖消化現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嘗試。牟宗三對共產主義的激烈批判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家當中,頗為少見。本書有余英時先生的一篇序言,序言可視為導論,余英時討論港台新儒家的政治主張,對新儒家的反共主張作了頗詳細的闡釋。

齊邦媛:《巨流河》(天下文化,2020)

《巨流河》

齊邦媛(著)
天下文化,2020

齊邦媛先生是文學批評者,是文學推廣者,也是位優秀的文學教師。她長期服務中華民國筆會,對推動台灣現代文學的外譯,貢獻極大。但齊先生也是位作家,此書是她退休後完成的傳記,實質上以她個人的經歷、初戀情人張大飛以及她政界大老的父親齊世英三人為聚焦的核心,攤展出作者一生動盪的精采事蹟。巨流河是作者故鄉的滾滾遼河,也是她的生命的寫照。此書是自傳,是歷史,是政治,也是人性。書出版後,海內、外的反響極大。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聯經,2003)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王汎森 (著)
聯經,2003

中國近代的一大特色是再也沒有純粹中國的時代,中國的近代是在歐風美雨與本土氛圍交錯下,編織而成的一個嶄新的時代。本書作者師從余英時先生,得其心法,善於敘述。本書涵蓋的時間從道光年間到1930年,舊典範的崩盤、新舊思想的辯證、新型知識分子與學術社群的建立、學術的社會性與平民性的張力等等近現代中國的因素,一一呈現。中國近代史的思想線索複雜,本書既宏觀且具體地勾勒出一個新的時代。

臺靜農:《靜農佚文集》(聯經,2018)

《靜農佚文集》

臺靜農(著)
聯經,2018

臺靜農是台灣學界的傳奇人物,一生和陳獨秀、魯迅結了不解之緣。他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重要小說家,也是二十世紀中國代表性的書法家,他長期任教台大中文系,是台灣中文學界的指標人物。但大道不器,「臺靜農」三字超越了專業的範圍,他代表了一種溫厚的深沉的知識人的型態。本書蒐集臺靜農遺佚在文集之外的雜文,臺老無意為之之作,但透露的訊息更多。雜文顯現了名士臺靜農幽暗意識之反抗,也可看出他浸潤古典的性情。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楊儒賓:《多少蓬萊舊事》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