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力量:邱吉爾的演說技藝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歲的邱吉爾寫了一篇文章,題為〈修辭的鷹架〉(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
所有賦予人類的才華中,沒有如同演說的天賦如此珍貴。享受這個天賦的人擁有比偉大國王更長久的威力,他是世上獨立的力量。儘管被政黨拋棄、被朋友背叛、被剝奪職位,任何控制這股力量的人依然令人生畏……槁木死灰的公民,即使受到單調生活中的犬儒主義保護,亦無法抵抗其強大的影響。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歲的邱吉爾寫了一篇文章,題為〈修辭的鷹架〉(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
所有賦予人類的才華中,沒有如同演說的天賦如此珍貴。享受這個天賦的人擁有比偉大國王更長久的威力,他是世上獨立的力量。儘管被政黨拋棄、被朋友背叛、被剝奪職位,任何控制這股力量的人依然令人生畏……槁木死灰的公民,即使受到單調生活中的犬儒主義保護,亦無法抵抗其強大的影響。
二十世紀的序幕是從革命開始的。以破壞為手段的革命主義者,與舊制度維護者做激烈的戰鬥。另一方面,這個經歷革命的世代,也迎接並見證了他們心目中的「新世紀」的降臨——
1939至1945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並與世界大戰合流,歐亞戰局也牽動中國戰場。關於這場戰爭,仍然有許多疑問有待釐清。由美國胡佛研究院與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合作的跨國研究項目《重探抗戰史》……
中日戰爭,只是遙遠的歷史事件嗎?同在戰爭年代,今天我們如何重探抗戰史?地緣政治形塑、國際格局改變、日常生活鉅細靡遺的影響,人在歷史洪流中,往何處去……那場看似已然過去的戰爭,對於當下的影響,或許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