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思想選書】重探抗戰:九本書帶你進入一場戰爭的多重宇宙

編按:中日戰爭,只是遙遠的歷史事件嗎?同在戰爭年代,今天我們如何重探抗戰史?地緣政治形塑、國際格局改變、日常生活鉅細靡遺的影響,人在歷史洪流中,往何處去……那場看似已然過去的戰爭,對於當下的影響,或許也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青史並未成灰,聯經思想空間為各位讀者精選九本讀物,與讀者一起從新史料、新觀點、新視野出發,重探那一段烽煙四起的過去,同時也思考正在構築之中的未來。

新史料與新觀點

《重探抗戰史》

郭岱君(主編)
聯經,2022

《重探抗戰史》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Hoover Institution)與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CAPRS)合作的跨國研究項目,本書編者、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廣召台、美、中、日四地學者,以國際視野、最新史料、多元角度,探討近代史轉捩點——影響中國、台灣、日本、歐美深遠的中日戰爭。

本書回答了關鍵但始終撲朔迷離的歷史問題,也進一步提出疑問——何以今時今日的我們,必須重探抗戰史?釐清、重構、重新審視歷史、思索人類長時段積累的結果,不只是史家不分國界、無論時代,以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與追求,更是思索、構築未來時的重要參照。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

顧若鵬(著)、江威儀(譯)
遠足文化,2021

翻開日本近代史,戰後的敘事往往只是簡短地集中在戰爭的終結,但對於曾經遭受日本統治的中國人、臺灣人以及韓國人而言,卻有必要精確地了解帝國所涉及的過往。

有別於歷來由美方主導、備受關注的甲級戰犯審判,本書聚焦於乙丙級戰犯的審判,跳脫過往探討天皇是否需要承擔戰罪的窠臼,將戰犯議題置入東亞近代史的大脈絡之中,深入分析戰犯在戰後中國如何成為各方角逐權力的工具。

國共兩黨暗潮洶湧的政治角力,以及冷戰體制下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窒礙難行,其遺緒形塑了如今的兩岸關係,且至今仍緊緊牽動著東亞局勢,更是臺灣人在轉型正義的路上必須重新認識的歷史課題。

東亞戰場與地緣政治形塑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
遠足文化,2017

「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意外的國度》挑戰傳統說法,帶領讀者從新的視角檢視近代台灣的創建與形塑。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嘗試描繪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關鍵時刻的另一種歷史風貌,跳脫我們過去所普遍認知的框架,來重述這一段歷史。

《被遺忘的盟友》

芮納.米德 Rana Mitter(著)、林添貴(譯) 
天下文化,2021

一場七十多年前的慘烈戰爭 如何延續成今日美、中、日、台的複雜矛盾? 為何中國不信任西方國家? 蔣中正、毛澤東、汪精衛,他們當年的關鍵抉擇,如何影響現代中國?英國歷史學家芮納 ‧ 米德引用近十年來才開放的中國檔案資料,深刻勾勒出民國初年的中國,內外交迫的慘境。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民初三大領袖蔣中正、毛澤東與汪精衛,而他們的困難抉擇又如何深刻的影響了千千萬萬的現代中國人。

二戰與中國現代化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

方德萬(著)、何啟仁(譯) 
聯經,2020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荷蘭漢學家方德萬寫下《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鬼子」來了:現代中國之惑》

楊奎松(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對於延續了兩千年文化傳統的古老中國來說,近代一兩百年面臨最嚴峻的現實莫過於「鬼子來了」。這里的「鬼子」,不僅是指當年侵占中國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講,自始至終都是挾西方現代工業文明而來的「西洋鬼子」。古老在這個異質文明的沖擊下,沿海和內地、城市和鄉村、精英與民眾,乃至各種不同人群之間,在行為、觀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現懸隔、碰撞,社會亂象叢生、矛盾層出不窮,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別,愈來愈多的讀書人「日日夜夜在新、舊、中、西中打滾」,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

余凱思 Klaus Mühlhahn(著)、黃中憲(譯)
春山出版,2022

21世紀最引人矚目的現象級現象,或許莫過於「中國崛起」。該如何理解中國崛起(威脅)這個迫切的當代議題?本書提供了一個全面且即時的歷史視角。從清帝國到習近平這段中國歷史,是一個龐然大物,內容複雜。為免讀者迷失在改革與革命、民亂與內戰、帝國侵略與軍閥割據的細微末節裡,作者馭繁為簡,聚焦於數百年來各政權在制度方面的缺失和重建,嘗試回答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中國是如何轉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族國家;亦即,如何從崩潰的帝國(滿清)、四面楚歌的共和國(民國時期)、停滯又瘋狂的毛主義中國,變成現在的經濟巨人和超級強權。

抗戰中的日常與個人記敘

《巨流河》

齊邦媛(著)
天下文化,2020

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而這本嘔心瀝血四年完成的著作,是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女性,戰爭與回憶:三十五位重慶婦女的抗戰講述》

李丹柯(著)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1937年,重慶被國民黨政府列為陪都後,躍然成為戰時中國政治中心之一。生活在這裡的女性忽然發現,戰爭從遙遠的新聞變為難以逃避的生活狀態。響徹城市上空的警報、擁擠的防空洞、飛漲的物價、流落街頭的孤兒,以及潮水般湧入的難民,都成為她們的集體回憶。美國美田大學歷史系教授李丹柯,走訪了五十多位當年生活在重慶的女性,記錄她們生命故事的同時,更聚焦女性的戰爭體驗和私人經歷,探究戰爭在女性的生命中打下何種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過抗爭和忍耐來抵抗戰爭的殘酷。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