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明:讀外文系的人,只是寫寫情詩的文青而已嗎?
外文系的歷史從何而來,教研傳統如何形成、經歷了什麼轉變,又為了什麼變化?具體而言,由史入文、貫通古今的教學方法怎麼開始的?外文學者如何溝通中外,為何進行比較?
外文系的歷史從何而來,教研傳統如何形成、經歷了什麼轉變,又為了什麼變化?具體而言,由史入文、貫通古今的教學方法怎麼開始的?外文學者如何溝通中外,為何進行比較?
如果說以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成立,做為台灣史成為顯學的指標,那麼2004年這一年是值得大筆特書的一年。中央研究院做為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在學術研究上扮演著領航的角色。
台灣人何時有「獨立」的念頭?和台北帝大同一年(1928)成立的台灣共產黨首揭台灣獨立的大旗,這是當時第三國際將台灣視為台灣民族,扶助被壓迫的民族使然。戰後則是二二八事件後,部分經歷此事件者逃亡海外,首先在曾為台灣人殖民母國的日本成立台獨組織。
台灣史研究並非台灣進入歷史時代即有人書寫歷史,真正開始書寫台灣史是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台灣士子覺醒下的產物,之後歷經日治時期日本人的研究,以及台籍知識分子提倡研究台灣史,並在戰爭後期加入《民俗台灣》的撰稿行列,由民俗而進入歷史。
台灣的原住民各族甚至不同的地域群體,都有自己對人群的分類方式、對於人群關係的理解,而在殖民接觸後,也進一步產生了對於墾殖者的認識和稱呼;另一方面,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墾殖者、傳教士、博物學家、政府官員,也留下了對於台灣人群的描述和紀錄。
中華民國於1927年成立中央研究院,由蔡元培擔任首任院長。1928年,社會科學研究所成立,下設法制、民族、經濟、社會四組(前兩組設於南京,後兩組設於上海);另外,同年設立於廣州的歷史語言所,則下有人類學組與考古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