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岩波新書的突破:擺脫「東亞史 / 內亞史」二分框架,重新審視遊牧王朝

文/林皓賢(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南北不同方式的生活文化融合,所產生的力量,才是推動這些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在歐亞大陸東方發展的動力。

自丹尼爾 ‧ 塞諾開啟了「內亞史」研究領域,內亞研究一直是西方漢學界關注的熱門課題[1]。華文世界的學者近年亦受內亞研究理論啟發,重新審視中國邊疆史與異族王朝歷史,出版了不少內亞研究的著作[2]。在推動中國內亞研究視角重新審視邊疆民族及異族王朝等課題上,不能忽視日本漢學圈的影響。

日本學界一直以來就對內亞研究有濃厚的興趣,從戰前最先的對滿洲及蒙古的研究,到現在對於內亞及世界史關係的課題,日本漢學界都一直走在前列位置。如岡田英宏的蒙古及滿清研究,以及引起中國蒙古史研究熱潮的杉山正明,均是其中的表表者。而古松崇志的《草原的稱霸》,既是日本內亞史研究的繼承,同時亦是一部內亞研究有創見的論著。

是書原日文版本由日本岩波書店出版於2020,中文譯著於一年後面世。全書除了序章及終章外,共分為五章。

序章〈歐亞大陸東方史及游牧王朝〉是全書最重要的理論部分。作者在此處先定義了他研究所指的「內亞地區」是什麼,接著指出該地區的焦點,便是「農耕、游牧交界地帶」(農牧接壤帶)及這個地帶的重要性,他認為,過去內亞史研究的區域劃分,或以東亞史概念來看中國史、內亞世界各民族的互動都是有所缺失的。為此,作者提出了「歐亞大陸東方史」這個空間概念來關注從蒙古高原到滿洲平原的狩獵游牧民族,在四至十四世紀這時期進入中國的趨勢及為東亞世界帶來甚麼影響。

接著的第一至第五章,作者以歐亞大陸東方各游牧民族及其對手為經、時間為緯,依次論述了拓拔鮮卑與突厥、契丹與沙陀、兩宋時代的多元國際關係、金朝在東亞的霸權,以及大蒙古國統一歐亞大陸後,歐亞地區各民族與中國的交流。

表面來看,作者是以一種承順式結構,從序章中帶出匈奴時代及秦帝國先後在在公元前三世紀統一了其身處地域的其他政治體,而形成農耕及游牧政權南北對立的局面。往後各章的描述指出,即使隨時間的推移,直到宋亡以前的十三世紀,一千年以來東亞世界基本上不出這個對立軌跡。但是,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仔細描述了歷代內亞政權的發展,最終欲指出,不論是哪個政權的發展,都不是單純的游牧力量帶動,而是興起於上文所指的「農牧接壤帶」,南北不同方式的生活文化融合,所產生的力量,才是推動這些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在歐亞大陸東方發展的動力。

如比較同樣論述十至十三世紀多元關係,杉山正明的《疾馳草原的征服者——遼、西夏、金、元》[3]是以其蒙元史觀為本位,連用了他「大中國」與「小中國」的說法作為該書的主軸,其篇幅會集中於契丹——遼到蒙古——元帝國這兩個朝代的傳承,而同時代的宋、西夏、金等則略略帶過,對於希望了解該時代多元國際關係互動細節的讀者來說,無疑會有隔靴搔癢之感。

相對地,古松氏這部《草原的稱霸》,內容結構則平均得多。全體部分的第一至五章,每章都是大約二十至三十頁內容。讀者閱畢每一章,能對該章節所說的時代及其民族關係有一基本認識,亦由於在結構上該書是按時間為序的承順式鋪排。讀者在閱畢全書後,既能對四至十四世紀的歐亞大陸東方世界的民族發展有一概要認知;同時,與杉山氏側重北方民族不同,作者古松氏並沒有偏廢中原王朝的角色。在作者看來,中原王朝亦是這個歐亞東方世界的重要部分,從隋唐宋三朝實際上亦是游牧民族或受游牧民族文化影響的王朝。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不少啟發性的思考。上文提及的「歐亞大陸的東方」作為新的空間概念,就是希望擺脫以往「東亞史」及「內亞史」二分的限制。事實上,以往對於東亞及內亞的定義,雖不是模糊,但某些政治體,例如党項西夏、大理、吐藩地區的分裂政權,說它們是東亞的一部分,在地域上又不全是,說它們是內亞地區,但它們又既緊鄰中國,而又與中原王朝互動密切。「歐亞大陸的東方世界」的框架,實有助研究者擺脫對這些國家定位的尷尬。

另外,學界現時基本認同「拓拔國家」理論,認為隋唐帝國源出北魏鮮卑,是拓拔帝國的傳承者。不過,一般而言,對於趙宋的定位,仍是以漢人政權視之。但作者在書中則提出,在後唐以後的後晉、後漢、後周及宋各朝,其體系實際上是源自唐末李克用的沙陀軍事集團。作者特別在書中舉出了北宋初期的野戰方式是與沙陀軍如出一轍為例,以及不少異族將領,在宋初仍供職於朝廷作論據,點明後周及趙宋這兩個漢人政權,實際上是沙陀系政權。

本書雖然是一專題著作,所述理論亦甚專業,行文卻十分平易淺白,故一般讀者讀起來亦容易掌握,故說其是科普式的讀物亦可以,說是學術專書亦無不可。這是此書的優點。唯有一點需要讀者留意。一般繁體中文及日文著作,均會將「党項西夏」的「党」字改寫為「黨」,可能是誤以為「党」字是簡化字寫法。其實「党」正是古時「党項族」及「党項西夏」的正寫,並非簡化字。

[1] 這股風氣在九十年代開始漫延至亞洲地區,像美國的歐文·拉鐵摩爾的《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巴菲爾德的《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新清史」學派的著作、狄宇宙的《古代中國與其強鄰》等內亞研究的經典作品,先後翻譯成中文。對大中華地區的中國歷史研究者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參(美)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美)巴菲爾德著、袁劍譯:《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美)羅友枝著、周衛平譯:《最後的皇族: 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新北:八旗文化,2017)、(美(狄宇宙著、賀嚴、高書文譯:《古代中國與其強鄰——東亞歷史上游牧力量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 如蔡偉傑的《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劉仲敬的《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滿洲國》等,都可說是這一風氣下對內亞研究的反餽。參蔡偉傑:《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蒙古時代以降的內亞與中國》(新北:八旗文化,2020)、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劉仲敬:《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新北:八旗文化,2017)、劉仲敬:《滿洲國》(新北:八旗文化,2019)。

[3] (日)杉山正名著、郭清華譯:《疾馳草原的征服者——遼、西夏、金、元》(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 新書快訊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3:草原的稱霸

- 購書去 -

| 全套購買 |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