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梁治平:天下因文明而立,其範圍伸縮無定,漫無際涯

文 / 梁治平

編按:本文節錄自《想像「天下」: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構》一書。

  古之所謂「天下」,實為一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文明秩序。此道德文明秩序中,天生烝民,王受天命,敬德保民,推廣文教,由中而外,由近及遠。如此建立起來的天下,或狹或廣,可伸可縮,隨歷史條件而變化,卻可以規範家國,安頓人心。古人言「天下」,兼有描述、想像、理想、規範諸成分,因此,在古代思想世界中,「天下」觀念既是人倚為認識和想像世界的概念架構,也是人用來證成或批判既有秩序的判準,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天下」這一對古人如此重要的基本觀念,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之際,卻被認為是造成國家積弱的主要原因而受到猛烈抨擊。批評者認為,以「天下」觀念為依託的華夷之辨,守持中國中心論,故步自封,不知世界之大,最終招致外侮。不僅如此,中國人過去只知有家,不知有國,只見天下,不見國家。改朝換代,無關其痛癢,故不以異族統治為意。此種天下主義不敵近世之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其勢甚明,其理不言而喻。因此,中國欲圖強,就必須拋棄家族主義、天下主義,改宗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在這種看法的支配下,「天下」觀念漸次被萬國、國家、世界等觀念取代。尤其是 1900 年以後,中國國勢日頹,國家主義的呼聲日益高漲,建立民族國家的步伐加快,「天下」觀念終於退出國家論述,幾至銷聲匿跡。儘管如此,作為中國歷史上長期支配人心的大觀念,「天下」概念雖已遁形,其神猶在,而以不同方式潛存於、表現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即使是在包括各種舊觀念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徹底毀棄的革命年代,其影響仍依稀可見、有跡可循。這意味著,要理解中國近代的政治、社會及思想、文化變遷,人們需要深入到各種流行話語背後,細心尋繹傳統思想的痕跡。以下列舉數點,以見其影響大概。

但在他們內心深處,古老的天下觀念與王道理想並未絕滅,它們不但作為某種思想上的習性存在,而且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價值仍具感召力。

  天下既為一普遍有效的道德文明秩序,必不以地域、種族為限制。所以,傳統的夷夏之辨立基於文教,而非其他。然則,宋以後,尤其經歷元明及明清鼎革,一種基於種族和地域的夷夏觀逐漸興起,而在清末發展為漢族中心的民族主義。於是,在清末的民族主義思潮中,人們可以看到兩種互相競勝的民族主義,一種「以種族為民族」,一種「以文化為民族」。此種差異表現在民族國家建構上,前者便是基於所謂「中國本部」十八行省的漢族國家,後者則是融合了漢、滿、蒙、回、藏、苗諸族群,承繼清王朝統治疆域的中華民族國家。民國肇始,五族共和,採取的正是後一種民族主義。中華民族由此確立,成為中國現代國家的基礎。可以注意的是,這樣一個建構近代國族「想像的共同體」的事業,不僅從一開始就承繼了古代天下觀的文明論視野,且事實上繼承了清王朝的「天下」,其完成也可以被視為對傳統「天下」觀的消化。進入 1920 及 1930 年代,受到列強尤其日本肢解和瓜分中國的壓迫和刺激,中國學術界對邊疆史地及民族問題的關注空前高漲,並藉助於現代學術分科如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民族學諸方面的研究,為中華民族的統一性提供堅實的證據。此一努力,被學者稱為納「四裔」入「中華」的嘗試。實際上,這種通過納「四裔」於「中華」、建構中華民族的努力一直延續至今,在當下有關諸如新清史的論辯和某種貫通古今的歷史哲學思考中都能夠見到。不過,在關注這段歷史時我們也不要忘記,儘管支配原則不同,同樣是整合諸民族的構建「想像的共同體」的工作,早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數百年就已經開啟並且獲得成功。正如清初諸帝強調文化的夷夏論來為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辯護一樣,清代思想學術的顯學今文經學尤其是其中的《春秋》公羊學,標舉大一統觀念和禮儀原則,致力於構建一個根據禮儀原則而非地域和種族組織起來的政治共同體。因此,毫不奇怪,清代注重邊疆史地研究的輿地學也是在今文經學的背景下發展起來。這些發展和改變不但為日後國人的中華民族想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資源,甚至直接構成了中國現代國家的物質基礎。

天下觀念乃是與其文化認同相關的歷史記憶的一部分,而且,天下觀念所具有的那種超越性的道德理想,不只是強者包納四夷的文化意識形態,也是弱者對抗強權、增強本民族精神持守的思想文化資源。

  天下觀念的另一特徵是其超國家性,這種超國家性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天下觀念與普遍的文明秩序和王道理想相連。「天下」的這一道德特性令其在價值上優於國家一類政治實體。其次,天下因文明而立,其範圍伸縮無定,漫無際涯。因此,對現代國家極具重要性的領土及疆界諸因素,在天下觀念的視野中並未受到同等重視。誠然,這也正是晚清以來天下觀念日漸式微、終至為民族國家觀念取代的根由。然而,近代中國知識與政治菁英對天下主義的棄絕並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樣徹底。儘管在文化與政治、天下與國家之間,他們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後者,但在他們內心深處,古老的天下觀念與王道理想並未絕滅,它們不但作為某種思想上的習性存在,而且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價值仍具感召力。畢竟,天下觀念乃是與其文化認同相關的歷史記憶的一部分,而且,天下觀念所具有的那種超越性的道德理想,不只是強者包納四夷的文化意識形態,也是弱者對抗強權、增強本民族精神持守的思想文化資源。民國初年,中國知識界一度痴迷於互助主義尤其是世界主義,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的勝利是「公理戰勝強權」、「大同主義戰勝種族偏見」。這種樂觀情緒所表露的,與其說是時人對於現實的冷靜判斷,不如說是其心底乃至無意識中對於天下大同的固執信念。儘管這種對公理勝於強權的信念在巴黎和會之後歸於破滅,國人對世界主義的熱情再度讓位於民族主義,但是這種民族主義仍然是參雜了世界主義的,或是以世界主義為其更高目標的。比如,孫中山在強調民族主義對世界主義的優先性的同時,就主張民族主義是世界主義的基礎和前提。他說:「我們要將來治國平天下,便先要恢復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和平道德作基礎,去統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這便是我們民族主義的真精神」。這裡,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之間的緊張轉化為一種歷史演進上的遞進關係,而這種朝向世界主義、大同之治演進的潛在可能,被認為恰好植根於中國固有文化的精神之中。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這種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複雜關係也表現在中國的共產主義實踐中。

  構建民族、締造國家無疑是 20 世紀中國革命的中心議題,但是在共產主義革命的背景下,這項議題的展開呈現出一種複雜特性。蓋因共產主義也是一種世界主義,其著眼點不是民族、國家一類分立的共同體,而是全人類。在共產主義的視野裡,民族自決、國家獨立一類目標並非沒有價值,但是這類價值只是過渡性的、工具性的。實現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解放全人類,才是其終極目標。最後,也像天下觀念一樣,共產主義指向一個大同世界,這個世界太平和諧,乃是人類的最後歸宿。對中國的知識者來說,這樣的觀念不僅與其傳統的認知結構相契合,其中所包含的理想也同樣有吸引力。誠然,共產主義話語與中國古典思想的表達方式初看全無關係,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差異不應該掩蓋其內裡的某種同構性與親和性。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這些淵源不同的思想資源結合互滲,達到水乳交融的程度。1935 年冬,率領中央紅軍即將走完長征最後一段行程的中共領袖毛澤東登臨岷山峰頂,遠眺崑崙山脈,寫下一首氣勢磅礡的〈念奴嬌‧崑崙〉,中有豪語,欲「倚天抽寶劍」,將茫茫崑崙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首言志色彩濃郁的〈念奴嬌〉讓人想到《禮記‧禮運》宣示的「大同」,想到古代領有天下的王者。而在政權鼎革、天下歸一之後,當初詩人言志的豪言壯語即變身為領袖意志,成為分別內外、劃定疆界的國策。有歷史學家指出,中共建政後處理與鄰國關係尤其是領土劃界問題,其主導思想和原則,與其說是現代民族國家的主權原則,不如說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天朝』觀念與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理想」二者的融合。這意味著,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處理與周邊國家以及「社會主義陣營兄弟國家」關係的行為邏輯,只有參照傳統的天下觀念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理解。

 

  已故美國學人列文森曾說:「近代中國思想史的大部分時期,是一個使『天下』成為『國家』的過程。」這種概括固然不錯,但所揭示的只是這一思想演變過程中較為顯明的一個方面。而上述種種所涉及的,則是此思想演變過程中較為隱晦的方面。顯明的方面更多代表了歷史上新的、革命的、變化的力量;隱晦的方面則更多與舊的、保守的、不變的要素相連。最終,這兩個方面共同作用,決定了一個時代思想的本色以及受此思想指導和影響的行為的邏輯。雖然,人們——尤其是身在其中者——常常對此隱晦部分缺乏認識,甚至完全沒有意識,而這部分是因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話語挾革命風潮而來,摧枯拉朽,受此衝擊,舊的思想觀念及話語盡失其正當性,全面退出整個社會的話語體系,即便其影響仍在,也曲折幽暗,隱而不彰。然而,1980 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 21 世紀以後,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思想文化領域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此過程中,執政黨一改其激進的反傳統立場,對所謂傳統文化展現出愈來愈友善甚而尊崇的態度,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上述情形。一時間,國學成為顯學,古代經典重新獲得人們的尊重,古代政治智慧的現代意義也得到廣泛承認。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下觀念復從晦暗不明處現身,趨向前台,成為人們熱衷討論的對象。論者由不同立場出發,各取所需,圍繞天下觀念,或加申說,或予改造,藉以重述歷史、解釋現實、想像未來,競相賦予此一古代觀念以當代意義。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梁治平:《想像「天下」: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構》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