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郭岱君:戰爭從未遠離——為今日與未來,重探歷史

文/郭岱君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2006年蔣介石(中正)日記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開放,震動了全球中國研究學界。蔣日記為認識20世紀中國打開了一扇門,許多撲朔迷離、真相未明的歷史事件終獲理解的脈絡,帶動了民國史研究的熱潮。歷史學者從世界各地湧到胡佛檔案館,座無虛席,檔案館員工經常得開放特別空間以容納等候借閱的學者。如此盛況,對檔案館及學者來說,都是百年難見。

蔣介石日記信息太豐富,內容太精彩,幾乎每一頁都蘊藏著當時人、事、地、物的微細線索,再加上胡佛檔案館原有的中國近代史檔案,參與歷史盛會的眾學者如入寶山,埋首故紙,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興奮不已。不少學者在閉館後仍意猶未盡,聚在一起,交換心得。從對蔣介石日記中幾個文字的剖析、到對當年歷史大事的再認識,各有各的理解與觀點,你來我往,或針鋒相對,或妙語如珠,熱鬧非常,欲罷不能。

我們既要「重探」,就當以新發現與新論證自勉,希望在各方成就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共同努力呈現出更完整客觀的抗戰史。

關鍵史料,新的契機

新史料帶來新訊息,也帶來新觀點。學者們聊著、辯著,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一件事:是時候重新研究抗戰史了!

事實上,不只一般大眾對抗戰史的認知擺盪模糊,就連終日沉浸在史料中的專業研究者,對這場戰爭的了解也常感不足,無論是其中晦暗不明、各說各話的事件,還是它在中西近代史上的重要性,甚至是對往後時局千絲萬縷的影響。它牽引著眾人的認同、情緒,甚至左右相互友好與仇恨的選擇。多年來,這段歷史始終未能真正呈現清晰面貌;任由許許多多說不清或誤解的史實和史觀從過去延伸而來、一環扣一環地,走到如今的局面。

這個局面是:歷來中外先進對抗戰史的研究雖是篇帙浩瀚,成果豐富,但亦不免有因史料限制、黨派隔閡、政治分疏而致缺漏或訛誤者。我們既要「重探」,就當以新發現與新論證自勉,希望在各方成就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共同努力呈現出更完整客觀的抗戰史。

雖說目標相同,但多國學者合作並非易事。數十年間各自著述的成果與不同的角度、觀念,肯定會衝撞出璀璨的火花。

沒有國界的抗戰史研究

蔣介石日記這個新史料的開放,給了一個風雲際會的絕佳契機,讓我們得以匯集過往的積累,重新審視這段重要的歷史。

劍及履及,2013年8月,胡佛研究院舉辦「抗戰史研究工作坊」,來自日本、中國大陸、台灣、英國、加拿大學者齊聚一堂,大家決定合作撰寫一部抗戰史。如此亟需溝通、密切合作與整合的歷史研究計畫,並不多見;基於對歷史真相的求索,我們這些研究者自然而然地站上探索的出發點。 

雖說目標相同,但多國學者合作並非易事。數十年間各自著述的成果與不同的角度、觀念,肯定會衝撞出璀璨的火花。例如一開始,日本學者便提出,認為「抗日戰爭」這個詞用在書名上不妥,應稱「日中戰爭」或「中日戰爭」,幾經協商,最終定名《重探抗戰史,1931-1945》,英文則稱為「The 2nd Sino-Japanese War, 1931-1945」,如出版日文版,則稱為《重探日中戰爭,1931-1945》。學者們極為認真,小至一個名詞,大到論述,皆互相尊重、熱誠討論,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

在研究重點、方法及編寫原則方面,眾人的共識如下:

(1)忠於史實,不黨不私,公正客觀,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2)關照多方觀點及史料,每個主題由兩位以上學者撰寫[1] 。
(3)兼具嚴謹學術研究與一般大眾歷史著作優點,撰寫力求深入淺出、流暢易讀。 

就這樣,《重探抗戰史》研究計畫,在不分國籍、語言,坦誠的意見交流中,逐漸成形。

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聯經,2015)
郭岱君主編:《重探抗戰史(第一、二卷雙冊套書)》(聯經,2022)

汪精衛為何從革命元勳變成「漢奸」?為何堅決主張與日本和談合作?汪政權實際作為究竟如何?… 這些問題始終未得到客觀的解析與評價。

飛往上海、北京、東京,細究未明的真相

確立了大方向與原則,接著要慎重討論的是,在眾多重要歷史事件中,該選取哪些題目來探討。 

2013年10月,我們展開上海、北京、東京之行,向當地學者請益,並特別就「汪精衛與汪政權」這個主題分別和復旦大學歷史系、東京「蔣介石研究會」合辦小型研討會。 

特別探究此事,其來有自。汪精衛是中華民國肇建者之一,當年他賦詩「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膾炙人口,感動了無數後來者。這樣一位熱情勇敢的開國元勳,竟在抗戰時離開他參與創建的國民政府,在南京組建另一個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侵華日軍的傀儡。這中間轉變之巨,向來撲朔迷離。

80年來,中國大陸及台灣都視汪精衛為「漢奸」,他的政府被稱為「偽政權」,他的所作所為被視為「投敵叛國」。然而,抗戰時期,汪政權曾統治了中國三分之一的人口及地區,前後長達五年,其人、其事恐非「漢奸」二字能簡化了之。汪精衛為何從革命元勳變成「漢奸」?為何堅決主張與日本和談合作?汪政權實際作為究竟如何?… 這些問題始終未得到客觀的解析與評價。

除此之外,還有若干迄今仍真相未明的歷史大事亟待釐清,例如:

──中國為何出現那麼多偽政權?與之相關之人皆為漢奸、叛國賊嗎?
──中日兩軍在戰場上激烈交鋒,東京與重慶間的秘密和議卻從未間斷,如何解釋這個詭譎的現象?
──中共為何能在抗戰中坐大?國民政府為何贏了抗戰缺輸掉江山? 

我們大膽立志,要找出這些隱晦不明或是懸而未決的議題的答案,並做客觀的評價。

2014年夏季,「抗戰史研究工作坊」照例在胡佛舉行,第一卷的作者幾乎全員到齊。英國劍橋大學方德萬(Hans Van de ven)教授與會,給我們不少鼓勵和建議。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先生主動來電,希望能夠出版《重探》,並專程飛來參加。長期支持胡佛近代中國檔案計畫的童子賢先生,也帶著兒子凱文全程參與。整整一週,各章作者提出初步研究狀況,熱烈交鋒,經常就一個議題連續討論數小時,欲罷不能。

抗戰史涵蓋的議題多、材料豐富,而我們能力有限,僅能選擇其中若干議題探討,嘗試「重探」。

歷史不息,人的生命如流星般一瞬的存在。個體的力量雖小,但當參與此計畫的每一個人,皆試著以自身有限的時間合力協作,縱使仍有無法盡善盡美之處,但相信一定能有所成就。

加藤陽子教授的〈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以及〈日本走向九一八〉二章最先完稿,敘述流暢,舉證清晰扎實,字裡行間透出對當年這場戰爭的批評與遺憾,替這個計畫揭開絕佳的序幕。

方德萬(Hans van de Ven):《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聯經,2020)
加藤陽子著、黃美蓉譯:《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廣場,2016)

兩岸關係發生明顯轉折,中美貿易戰、烏克蘭戰爭,在在訴說著戰爭離我們仍未遠去,我們也希望藉此思索台灣、中國、乃至東亞及世界的未來。

意料之外的狀況及延遲

2015年10月,《重探抗戰史》第一卷在台北出版。距離蔣介石日記在近史學界掀起矚目的2006年,已匆匆過去9年時光。

第一卷推出後,市場反應頗熱絡,但我們事後檢討,當時在匆促成書過程中不慎有不少謬誤疏漏,好在立刻再版、三版、四版…,仍稍有機會做小幅修潤。

記取第一卷的教訓,第二卷的撰寫時程較從容,作者們更加充分討論後才提筆撰寫,負責編輯者亦是再三增刪修潤。然而,在作者們孜孜不倦的成書期間內,發生了幾件意外,延緩了進度,大環境也有了不少變化。 

首先,大陸軍事史學者洪小夏教授車禍,接著家裡又陸續發生一些事,使得她遲遲難以動筆。洪教授負責的敵後作戰三章不易找到替代的學者,直到去年(2021),初稿才終於完成。

其次,中國大陸自2014年開始發起「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針對中共黨史及中國近現代史的論述,首當其衝的便是楊天石教授關於蔣介石研究的論述。[2]楊教授長期研究民國史,是著名研究民國史和蔣介石及其日記的學者,著作等身,極負盛名;中國大陸的民國史研究及相關學者也受到壓力。我們一開始觀望,以為事情很快過去,孰料管控隨著時間愈加嚴重,到2016年,大陸學者多趨自我戒慎,這也影響了《重探》的撰寫。

第三,這幾年中國大陸及台灣分別出版了重量級的抗戰史叢書,例如北京社科院近史所編寫的《中國抗日戰爭史》(8冊,2020年出版)以及台灣國史館的《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6冊,2015年出版)。這兩部叢書均是官方學術機構主導編寫,參與者眾、資源豐厚,內容扎實。作為研究標的類同的民間學術團體,我們希望《重探抗戰史》避免與之重複,並發揮民間自由開放的特點。期間,我和作者們多次討論,特別是蘇聖雄(台灣中央研究院)、岩谷將(日本北海道大學)兩位學者,談得愈多、愈深,我們的共識愈清晰:本書的重點應在「重探」,亦即把事情說清楚,特別是過去說不清楚或不便說的。因此,本書第三卷後來做了大幅修刪,取消或合併原先納入的幾章一般史實敘述、或是近年研究成果豐富已多次被撰寫、討論過的文章,把重點放在過去較少探究的議題上,例如:抗戰時其各地的偽政權、戰時的中日秘密和議、終戰時的「以德報怨」、國共和談、國共較量等議題。

步平、王建朗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全八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全六冊)》(國史館,2015)

計畫初始,我們便已料到這項跨國的研究,在執行過程中肯定會面臨許多困難,從2015年至推出第二卷到2022年,的確發生了若干始料未及的意外。期間,學者們為了史料的運用與完整,四處走訪、請託;還有書寫時抉擇的掙扎──在許多時候,我們皆是再三琢磨、思量到最後一刻,這才戰戰兢兢地下筆;個中的繁複思辨,讀者們可能不盡贊同,但都是歷史研究者的堅持與真誠付出。

為了今天與未來,我們書寫歷史

時光飛逝,6年一晃即過,經歷無數次反覆斟酌,我們重修了《重探抗戰史》第一卷,嚴謹但更開放地編寫第二、三卷。期間,兩岸關係發生明顯轉折,中美貿易戰、烏克蘭戰爭,在在訴說著戰爭離我們仍未遠去,我們也希望藉此思索台灣、中國、乃至東亞及世界的未來。因為,歷史對今天及未來有用;我們在探詢過去的同時,始終在為今天及未來尋找答案。

[1] 例如:「南京保衛戰及南京大屠殺」,就由日本、大陸、台灣三位學者撰寫,再由主編融匯編寫成章。

[2] 請參閱 梁柱,〈歷史虛無主義「重寫歷史」有何訴求?〉;楊天石,〈我爲何成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典型〉兩篇文章。;梁柱,〈再谈蒋介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重探抗戰史(第一、二卷雙冊套書)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