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本科生(已保送研究生)。主要關注四川嘉絨地區的喪葬儀式和人觀,研究領域涉及宗教人類學與醫學人類學。
記錄/蘇培鈺
編按:究竟什麼是文明?文明認同群體與人類其它認同群體,如族群、地域與國家社群有何關係?或者它只是一當代的想像社群?2022年4月27日,北大文研舉辦講座,邀請了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訪問教授王明珂,以「走向文明的歷程——原初社群觀點與假說」為題展開演講,立足於「原初社群」來探討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走向。(* 本場講座紀要已獲講者授權撰寫、刊發。)
| 講者簡介 |
王明珂,著名歷史人類學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1992),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2017-2020年曾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2014年當選爲「中研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2010-2013年曾任台灣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文學院院長。現爲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訪問教授。主要著作有《毒藥貓理論: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
2022年4月27日,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訪問教授王明珂在北京大學發表題為「走向文明的歷程——原初社群觀點與假說」的講座。講座圍繞「原初社群」這一核心概念,基於王明珂在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田野調查中對羌族社會、嘉絨藏族社會和彝族社會歷史記憶的比較,以跨學科的視角對考古學中「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這一經典問題進行回應。著眼於「社群」,王明珂嘗試探尋在走向文明化之前,人類社會的社群是何種狀態,走向文明世界以後的原初社群又面對著何種命運,由此對人類歷史、族群認同與文明的關係,對全球化背景下傳統農村和農村的處境進行反思。
為進一步了解他們在成為羌族之前自我認同為何,又是何種歷史記憶支撐著他們的認同,王明珂前往羌族地區以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的方式對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展開研究。
誰是「原初社群」?
「原初社群」這一概念起源於王明珂自上世界90年代開始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田野調查。這項調查與其博士論文的遺留問題有關。在博士論文中,王明珂提出了一個觀點,即羌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在古代華夏概念之中,位居西方那些不屬於「我們」的人。結束博士論文之後,他依然面對一個問題——在羌族地區,依然存在著將近30萬自稱為羌族的人。
為進一步了解他們在成為羌族之前自我認同為何,又是何種歷史記憶支撐著他們的認同,王明珂前往羌族地區以田野調查和口述歷史的方式對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展開研究。1994-2003年間,他在岷江上游的羌族社會進行田野考察;2003-2008年間,王明珂繼續深入大渡河上游對嘉絨藏族社會展開研究;2008-2011年,他的研究範圍擴大至康區,關注康區的族群、文化、社會和近代變遷;2008-2012年,王明珂圍繞青藏高原東緣的民族記憶進行資料收集工作。
「原初社群」這一概念蘊含著王明珂進行跨學科問題探討的嘗試。
2000-2002年,他曾參與《中國民族的起源與形成過程》這一研究計劃,來自語言學、生物遺傳領域和考古學的學者一同合作探討人類遷徙和分化問題。受此啟發,2010年,王明珂在貴州花溪召開了一次會議,會議主題為《青藏高原東緣人類多樣性及其歷史過程》。他認為,青藏高原東緣(亦即藏彝走廊地區)所具有的語言多樣性、社會多樣性以及存留的一些人類古老的語言和基因現象,值得跨學科合作共同展開研究。
藏羌彝社會的差別可能會反映人類社會演化的差別。他嘗試用在羌族社會中發現的文化現象來解釋更具一般性的人類社會現象,例如羌族社會中「毒藥貓」的傳說。在寫作《毒藥貓理論》一書時,「原初社群」這一概念已經被提出。在這一社群中,大家恐懼外面的世界,內部的純淨、團結尤為重要。當外在威脅加重、內部關係緊張之時,內部的敵人就會被找出來,這就是「毒藥貓」或「替罪羊」現象。
在2017-2022年從事《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劃時,王明珂開始思考原初社群與農村的關係,反思農村、農民在今日文明世界人類生態中的處境。2021年至今有關社群、歷史與文明的研究計劃讓王明珂將「原初社群」的思考擴大到與各種文明世界社群的比較中,關注歷史記憶與人類社群的關係,思考原初社群在當代文明中的處境。
王明珂將「原初社群」這一概念放入考古學的經典問題——人類走向文明的歷程這一視域之下。
人類花費了6000-8000年時間進行新石器時代革命,真正發生較大變革的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自願合作與契約說」,認為在古老的水利系統不斷發展、農業越來越進步之時出現社會分工。第二類解釋是「衝突脅迫說」,將造成社會階級分化的原因歸結為分工、征服和衝突,由此產生組織和權力集中化與階序化;同時,宗教與神性被用於合理化統治權威,在應對外敵過程中社群內部產生階序化和集中化;這類解釋將社會複雜化的原因解釋為農業定居聚落對外界人群攻擊的回應和對氣候環境變遷的適應。
就人類走向文明化的過程而言,諸多學者的觀點都具有共性——在相當程度豐富、限定的農業環境中,出現人口增長和農業定居的現象,逐漸形成專業化的人口分工和社會階序化,隨後城鎮出現,制度化暴力出現,文字出現,國家與官僚政治體、文明意識形成。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埃及文明和中原地區文明化的過程都遵循具有以上特徵的階梯狀發展。
這種純血緣的社群借助祖先譜系的記憶彼此凝聚、彼此奧援,如此可以發展出很多小群體,勇敢地走出原來的地域空間,建立新的聚落。
「社群」之後,人類何為?
基於此,王明珂提出自己的問題意識,即人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逐漸走向文明的?當將「社群」這一概念引入之後,走向文明之前的人類處於何種社群之中,其中的部分社群又是如何發生本質變化開始走向文明,絕大多數原初社群在人類步入文明之後命運如何?
為解答這一問題,王明珂將我們帶回到「原初社群」這一概念的緣起之處——青藏高原東緣的藏羌彝地區。
通過移動式田野,王明珂在羌族社會、嘉絨藏族社會和彝族社會間游走,比較他們的歷史記憶與人類生態之間的關係。在羌族村寨中,社群是地緣與血緣的統一體,人們注重地緣關係;羌族的歷史是弟兄祖先的歷史,家族歷史記憶短淺;在他們的社會中,沒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先來者與後到者之分,是一種對內合作、區分同時彼此鬥爭的人類生態。
而在嘉絨藏族社會,資源競爭激烈,村落分佈集中,村與村之間關係緊張,社群同樣是血緣與地緣的統一體,人們注重地緣關係,但統治者(土司)與被統治者處於不同的社群中;山神信仰是這一社會的顯著特徵,不同山神管轄不同地盤,地盤之間的邊界和區別異常重要;人們的歷史記憶是祖先神話與弟兄祖先歷史的結合,家族記憶短淺;與羌族社會相比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分,土司社群之間對內合作、區分同時彼此競爭。
相較於前兩個社會,在涼山彝族村寨中,地緣與血緣是分離的,人們注重血緣關係;彝族社會的歷史記憶是有弟兄祖先成分的英雄祖先歷史,家族歷史悠久、豐富,有遷移、征服的歷史;各家支藉血緣譜系的記憶和史事記憶彼此合作、區分和對抗,也據此區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在對羌、藏、彝三種社會的社群特徵、歷史記憶與人類生態進行總結之後,王明珂將視野進一步擴大,將殷商和西周也納入比較之中。夏商周是血緣與地緣分離的社群,人們注重血緣關係和家族記憶,歷史記憶是祖先神話的歷史和家族祖先歷史的結合,其中包含遷徙、征服的歷史,是權力高度集中的人類生態。
在田野材料和歷史視野的比較中,原初社群的特徵逐漸凸顯。在新石器時代,原初社群表現為平等、自主的小型社會,它們自我封閉,懼怕外界。原初社群在很長一段中沒有太大演變,之後逐漸出現一些與空間社群相分離的純血緣社群,這種純血緣的社群借助祖先譜系的記憶彼此凝聚、彼此奧援,如此可以發展出很多小群體,勇敢地走出原來的地域空間,建立新的聚落。這樣的聚落可以得到龐大的遠方家族支助,因此可以立足於許多原初社群之間,或成為統治廣大原初社群及其他血緣社群的征服者家族。祖先的記憶不僅區分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同時也在統治者內部進行區分,劃分出主干與支系、血緣遠近、貴賤、神聖與世俗等,從而形成社會分化和複雜化。
當人類爬上文明的階梯之後,原初社群依然廣泛存在,例如家庭,以及傳統社會中的農村。當人們從原初社群變成主要生產者之後,成為農民。
當代原初社群的命運轉變與犧牲
最後,王明珂對人類社群、人類歷史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總結。人類具有歷史性,人們創造歷史,同時沉浸在被歷史塑造的社群中,將過去真實發生的實踐與我們書寫的歷史視為一物。在諸多不同類型的歷史記憶中,「弟兄祖先歷史」是早於「英雄祖先歷史」的一種人類原初歷史記憶模式,其對應的是小區域內各個群體間彼此合作、區分和鬥爭的人類生態;「英雄祖先歷史」是人類走向複雜社會、走向國家和文明的重要工具。當人類爬上文明的階梯之後,原初社群依然廣泛存在,例如家庭,以及傳統社會中的農村。當人們從原初社群變成主要生產者之後,成為農民。當下存在於中國鄉間的同姓村即是典型。農村和農民、傳統社會中的被統治者和主要生產者,同時也是今日文明世界中全球化的主要犧牲者。在複雜社會中,原初社群表現為共祖部落、家天下的封建帝國、當代民族國家,以及成員以兄弟姐妹相稱的社會群體。
「原初社群」這一概念起源於王明珂在青藏高原東緣藏羌彝社會的田野調查,深嵌於考古學對於人類社會文明化這一經典問題的探討,將歷史學與民族學、人類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綜合,立足當下「原初社群」的現實處境,以宏大的歷史時空和微觀的社會情境對歷史記憶與人類生態的關係、文明與發展之重大議題進行回應。在全球化和發展背景之下,「原初社群」的命運也發生著變化,是否走出、走出之後又走向何方,尚無定論。在這個意義上,原初社群的觀點與假說折射出現代社會的社群再度經歷「文明化」的過程,以及在當下社會中,我們對於歷史進行的全新表述和想像世界的全新方式。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本科生(已保送研究生)。主要關注四川嘉絨地區的喪葬儀式和人觀,研究領域涉及宗教人類學與醫學人類學。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