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現居台灣。 著有短篇小說集《煙街》。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創意寫作課程首屆畢業生。香港文學館媒體〈虛詞.無形〉編輯。曾獲臺北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等。
文/沐羽(思想空間專欄作家)
這份「獨裁書單」的其中一員就是波蘭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的《獨裁者的廚師》,這位作者於今年越洋參與台北國際書展,分享《廚師》一書的內容與緣起,更預告明年會寫出續集《克里姆林宮吃什麼?》。寫獨裁者的書實在太多,若不另闢蹊徑實在與維基百科或中學課本無甚分別,而《廚師》一書就聚焦在曾伺候過獨裁者且極其幸運地活下來,又願意接受作者採訪的五位廚師身上。他們分別是伊拉克獨裁者海珊、烏干達惡魔總統阿敏、阿爾巴尼亞軍事元首霍查、古巴革命強人卡斯楚與柬埔寨劊子手波布的廚師。他們有些願意下廚給作者吃,有些不願,有些願意說出獨裁者們吃什麼,有些認為他所跟隨的獨裁者一輩子都是好人。當然,也有廚師瘋了,已經語無倫次。
這些書本無一不在告訴我們,獨裁者們脫下制服後,其實也是跟我們一樣的人,有著類似的慾望,類似的習慣,類似的弱點。
沙博爾夫斯基上一本被翻譯成繁體中文的書是《跳舞的熊》,這部大獲好評的報導文學同樣由衛城出版,講述保加利亞的吉卜賽人在加入歐盟後,不得不放棄馴熊為生的技能。而那些熊被以「保護」之名帶進一個跳舞熊公園,卻終其一生也惶惶不知所措,遇到害怕之事時便會反射性地跳舞取悅人類。作者以這些跳舞熊比喻整個東歐在蘇聯解體後的狀況,非常犀利地作出一組對照。而《獨裁者的廚師》便是數年以後,沙博爾夫斯基再一本翻譯進繁中閱讀圈的作品。
相比起《跳舞的熊》追蹤鎖定在極權倒台後散落四周難以轉型的人物,《廚師》追尋的是那些目擊著極權冒起,橫行無忌又轟然落幕的伴隨者,它的普遍性不像《跳舞的熊》那麼高,但它與上文所述的「獨裁者系列」共享著兩個目的:其一是揭露獨裁者不為人知的秘聞,達致八卦效果,畢竟他們在位時日夜操控媒體,到離任才有真相洩露。比如說古巴革命家卡斯楚沿著遊擊隊時養成的習慣,一輩子都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搞得廚師無時無刻都得待命。
其二,這些書本都致力於撕破獨裁者的神秘面紗,把他們還原為人,去除他們的神性和崇高。在《廚師》一書中,作者就描寫獨裁者在餐桌前的模樣,他們大講平等,但在人民受飢荒所苦時又在吃什麼大餐?他們強調去殖民化,但會否偷偷懷念殖民者留下來的飲食文化?又或是在飲食時透露出的虛弱狀態,阿爾巴尼亞的軍事元首霍查患有糖尿病,所以每天只能攝取一千五百卡路里,而他的廚師就說:「霍查大半輩子都處於飢餓狀態,所以他的情緒通常很緊繃。而這對他所做的決定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試想一個人長期處在飢餓和憤怒的狀態,那麼他做出的又會是怎樣的決定?」這些書本無一不在告訴我們,獨裁者們脫下制服後,其實也是跟我們一樣的人,有著類似的慾望,類似的習慣,類似的弱點。
極權就是上面容許差異,下面只是數字。廚師就是切入這個道理的獨特角度,他們能讓讀者看見這些獨裁者們的日常秘聞,也反映出政治高層與人民的差異有多大。
權力越大,菜單上的選擇就越多
《廚師》一書所展現的是獨裁政權架構的側面,以金字塔來想像的話,在權力架構越上層的人就有越自由的菜單,越下方的人就越飢餓。在紅色高棉時期,飢餓被當成是政治道具,人不應該飢餓,但也不應該比別人吃得多,人民要麼直接餓死,要麼就不小心抱怨飢餓時被聽見,就被定性為反革命直接處決或虐殺。有人為了活命,只好偷火柴和抓老鼠烤來吃,又或吃蝗蟲、蟋蟀、蛆、紅螞蟻及這些昆蟲的卵。與此同時,政府高層吃好住好,還能按照營養師的建議來調整食譜。
什麼是極權?極權就是上面容許差異,下面只是數字。廚師就是切入這個道理的獨特角度,他們能讓讀者看見這些獨裁者們的日常秘聞,也反映出政治高層與人民的差異有多大。然而,除了作者花費四年橫跨四大洲,辛苦挖掘出五位獨裁者與他們的私廚的秘密以外,這本書,又或這些獨裁者的書能給我們什麼啟發?除了卡斯楚喜歡喝可樂,烏干達阿敏吃不吃人肉以外?
吃能反映權力,「如果你有食物,就會有女人,就會有錢,就會受人景仰。你可以隨心所欲。」阿敏的廚師這樣說,以保住小命的過來人身分下了這個判斷。但在權力金字塔裡,這段話能看見的是其實無論人在權力的位置高低,食欲與選擇欲也是共通的,為了吃和選擇所作出的殘忍之事,亦是類似。有一種惡貫穿了所有人,只是權力較高的人能夠施展,權力較低的人不是不想施展,而是沒有辦法。阿敏的廚師後來被打進大牢,差點丟命,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與他一同在阿敏底下做事的好友為了拍阿敏馬屁,胡亂給他安了個罪名。
換言之,在閱讀這些書寫獨裁者的作品時,固然會懷著獵奇之心,又或警惕下一名獨裁者的崛起之路,但最為重要的,其實是從中觀照自己位置:一個能讀到這些作品的、比較自由的地方。而我們日常的欲望,或多或少也是在權力金字塔的邊緣往上苦命攀爬,渴望差異並避免一不小心成為數字。然而,在個人主義及「做自己」抬頭的世代裡,經常所聽見的「只有我是做自己的人,所有人都是白痴螺絲」的論調,其實所運用的,就是獨裁者及其黨羽的邏輯。
在自由世界中,其實人都懷著一顆獨裁的心,畢竟這就是惡的平庸性,而這些關於獨裁者的書的道德教訓,就是尊重所有個體的差異,甚至就算是在極權高層,也有一群為著活命而硬著頭皮的差異個體在。沙博爾夫斯基在《跳舞之熊》裡所展示的圖景,是從大環境裡個體的轉型之苦,而《獨裁者的廚師》裡的,便是伴君如伴虎日夜被抹除個體差異之苦。這種「長日將盡」式的書寫,我們在其中可以透視出的,便是所有他人也必然是具有差異的獨特之人,獨裁政權必然會將其完全抹除及壓扁成社會零件,而我們處於自由地帶,儘管可以詛咒或討厭其中某些人,不過,我們可以選擇更人道的方法來對待與理解。
延伸閱讀:
來自香港,現居台灣。 著有短篇小說集《煙街》。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創意寫作課程首屆畢業生。香港文學館媒體〈虛詞.無形〉編輯。曾獲臺北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中興湖文學獎等。
B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