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葉蔭聰:香港移民歷史之一——戰後的中國移民與政治

記錄/曹育愷

編按:2022年4月26日,由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主辦的「香港流離系列講座:移民歷史三部曲」活動展開序幕。創國歐子綺老師特邀香港獨立媒體 (InMediaHK)創辦人、文化研究學者葉蔭聰,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香港移民大歷史進程,從戰後的移民開始一直到改革開放後的港漂,揭露香港不同的面貌。系列講座的第一場以「香港戰後的中國移民與政治」作為主題,展開對相關歷史的探討。(* 本場講座紀要已獲講者授權撰寫、刊發)

| 講者簡介 |   

葉蔭聰,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獨立媒體 (香港)(InMediaHK)創辦人之一。曾任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編、著有《沒有小販的都市?》、《迪士尼不是樂園》、《窮人係懶人?》等。

本次演講為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舉辦之「香港流離系列」講座第一講,講座不僅安排葉蔭聰教授進行三場專題演講,更搭配講座舉行「香港流離系列影展」精選三部電影,以期為香港的移民歷史,提供更為立體的發展圖像。

演講主講人葉蔭聰,現為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探討中國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州地區的城市發展。此種對於城市發展的關注,以及不同族群如何參與城市空間生成的思索,亦可見於此次講座。

本場演講,葉蔭聰主要聚焦於討論香港的中國移民,如何影響香港的城市發展,討論時代由16世紀開始,至20世紀冷戰時期。講者透過歷時性的考察,為與會者勾勒出香港移民社會生成的發展軌跡。

儘管移民/難民對於香港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二戰後的20年間(1960s),殖民政府成功地控置當地社會,並形塑出新的社會秩序。

移民社會與難民心理

首先,葉蔭聰指出香港是難民(Refugees)與移民(Immigrants)的社會;其中,難民又成為香港的重要城市表徵。難民社會或是難民心理(Refugee Mentality),成為許多研究者討論戰後香港發展的重要解釋途徑。然而,面對上述的討論,葉蔭聰指出一個尚須被釐清的問題:為何難民/移民對於香港而言是如此重要?以及我們該如何思考,移民/難民對於香港的重要性?

針對相關提問,葉蔭聰以「匱乏的主體」(Lacking Subject)試圖理論化相關群體。葉蔭聰指出,難民與移民群體的「欠缺」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1)相關主體缺少一個與當地群體所共享的認同。

(2)相關主體缺少對當地政治的興趣。

葉蔭聰以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因素——主要聚焦於政治衝突(political conflict)與有特定政治傾向的人群——解釋相關群體特徵生成的原因。同時,葉蔭聰亦指出,儘管移民/難民對於香港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二戰後的20年間(1960s),殖民政府成功地控制當地社會,並形塑出新的社會秩序。

提點出難民與移民之於香港社會的重要性後,葉蔭聰開始替與會者梳理,香港特殊社會人口結構的發展過程。講者此部分的討論,主要可以分為:清朝國土治理、近代中國對外關係發展、殖民帝國入侵、二戰後至冷戰時期等四個部分。

香港成為在地理位置上鄰近中國的「自由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可被西方城市接受的「中國」城市類型。至今,香港仍就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香港作為特殊地理/城市空間

葉蔭聰指出,自16世紀時,清朝依據是否能夠「有效控管」為分類依據,將海洋分為外洋與內洋兩種類型,而香港便是處於兩種海洋的「交界」地帶。自此,可說是揭開香港作為特殊地理/城市空間的序幕。

隨著近代中國國際關係史的發展,香港和西方殖民帝國的侵略,以及殖民主義的發展密不可分。中國於簽訂南京與北京等不平等條約後,殖民勢力與中國人民,便開始不斷穿梭於原先相對穩固的國土邊界,與此同時,移民也開始進入香港。

當香港於19世紀中葉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殖民政府對香港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成功地吸引許多的年輕人前往香港;香港也發展出更為複雜的臨海貿易網絡。隨著中國的年輕人開始前往香港,移民也成為香港人口成長的主要來源。隨著移民大量湧入香港,殖民政府也開始嘗試透過相關手段控制移民。

隨著二戰後國際情勢的變化,香港與移民的關係亦產生改變。1949年國民政府撤僑,諸多人輾轉流離至香港,50年代,香港和中國的邊界關閉,60年代香港出現大量的非法移民。直到1970年代以前,香港政府針對非法移民並沒有嚴格的執行相關的遣返政策。

基於對於中國政治的不安,越來越多人從中國移民至香港,當地的報刊和組織,或刊登移民的相關移動路徑,或協助中國至香港的移民,此時的「移民」群體或也開始附加更為鮮明的「難民」色彩。大量的移民不僅提升香港的人口數量,更促使香港地區生育率的提升,亦進而影響香港的人口結構,同時香港也開始出現以移民為主要群體的聚落,如「調景嶺」,相關聚落大多遠離香港的主要城市,位居較偏僻的地區。

融入香港社會的移民群體,不僅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亦帶來如公共衛生、居住環境安全等社會問題。此一時期,來港移民開始融入當地社會和群體,亦開始浮現一種新興的「家鄉感」。直至冷戰時期,香港於國際政治間仍具有特殊地位,基於冷戰在東亞被轉化為遏制共產陣營影響力的政治意識對壘,香港成為在地理位置上鄰近中國的「自由世界」,同時也是一種可被西方城市接受的「中國」城市類型。至今,香港仍就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透過葉蔭聰的演講,我們大致得以掌握由16世紀至20世紀中葉,香港移民/難民社會的生成過程,和移民為香港城市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改變,以及香港與二戰後國際政治的關聯。關於移民如何融入香港社會?融入香港社會的移民,為香港帶來何種轉變,則有待第二講「移民、人口流動和香港的本土主義」為我們細細解答。

延伸閱讀: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