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思想選書】為什麼我們無法阻止戰爭?七本書帶你看見普丁之戰與烏克蘭之殤

編按:2022年2月底,俄羅斯與烏克蘭情勢緊張,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丁宣佈對烏克蘭進行「軍事行動」,兩地最終還是陷入戰火之中。戰爭的爆發背後,是兩國之間有待釐清的歷史與文化關聯,也是二戰後未能得到完全思考的帝國與極權問題。對於華語世界的讀者而言,這場戰爭其實並不遙遠,讓我們回顧與烏克蘭、俄羅斯以及現代國家民族運動的歷史,以思想來面對這個世界的破碎。

烏克蘭,兩千年來起起落落

《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

浦洛基(著)、曾毅(譯)
中信出版社,2019

烏克蘭,地處歐亞大草原西緣文明的斷層線上,誕生於東方和西方相遇之處,許多個世紀以來都是通往歐洲的門戶。當戰爭和衝突到來,關閉的歐洲之門成為阻擋東來或西來侵略者的屏障,而當歐洲之門開啟,烏克蘭就成為連接歐洲與亞洲、東方與西方的樞紐。

從希羅多德時代開始,烏克蘭大地見證了兩千年來帝國的起起落落,經歷了世界秩序的多次變更。定居和遊牧、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的文明在此接觸,塑造出烏克蘭獨特的邊境身份。它是歐洲的麵包籃,也一度成為殺戮的戰場。從羅馬帝國到奧斯曼帝國,從哈布斯堡王朝到羅曼諾夫王朝,甚至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每個帝國都索求烏克蘭的土地與財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直到今日,烏克蘭仍是東西方力量衝突的焦點。若不理解兩千年以來塑造東歐的複雜力量,就看不清當前牽動世界的動蕩。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以同情的理解,寫下歐洲之門所經歷、所見證的兩千年,為理解東方與西方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補足了拼圖上缺失的一塊。

人民為何再次臣屬於普丁的國家?

《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國族、極權、歷史記憶,人民為何再次臣屬於普丁的國家?》

瑪莎 · 葛森 (著)、蔡耀緯(譯)
馬可孛羅 ,2020

「我們一切的思想與行動,全都出於赤誠和熱愛俄羅斯啊!」在缺乏信仰與依歸的時刻,俄羅斯人該如何急尋俄羅斯的偉大?俄裔美國記者、《普丁:沙皇再臨》作者瑪莎.葛森Masha Gessen,透過四個主角、二十多個人物、譜寫出俄羅斯三十年頭急速變化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這是俄羅斯人的生命史,也映照出俄羅斯開放、奔放又收緊,又如何臣服於強人專制、迷失在國族主義中。

全書從戈巴契夫時代拆卸的鐵幕、葉爾欽的失序國度,講到如今普丁的強勢與收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又面對著一個怎樣的未來?俄羅斯《暴政》(On Tyranny)作者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曾在推薦語中說到:「瑪莎.葛森博學而謙遜、標新立異而靈巧、誠實而勇敢。在這個獨特的歷史時刻,當我們必須理解俄國才能理解我們自己,我們全都很幸運能有她領路。」

民族運動的路上,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重複的苦痛經驗?

《民族的重建:
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1569—1999》

蒂莫西 · 斯奈德(著)、潘夢琦(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20世紀末,原來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核心地區已經分裂為四個以民族命名的現代國家:波蘭、烏克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早期的一種民族觀念如何演變為四種現代民族觀念?

維爾紐斯、維爾尼亞、維爾納,在本書中,這些指涉著同一座城市的區別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動聲色的方式出現在同一個句子的兩端。它們是本書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著一整套有關「我是誰」、「我的祖國在哪裡」、「什麼是民族」的記憶、理念和話語。

跨越四個世紀,四個國家,通過將目光落在這片有著複雜民族混居背景、經歷過極其多元的政體模式,被幾度撕裂乃至摧毀的土地上,斯奈德試圖為我們揭示民族理念轉變的奧秘,追蹤概念如何被解釋、扭曲、發明和濫用,如何在與更為複雜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過程中釀成深重苦難,又煥發出嶄新光輝。

更為重要的是,作者試圖為有關通往國家的路徑的終極問題尋找回答: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條路上的苦痛經驗?

民族運動是你我身邊現正進行中的真實

《當代歐洲民族運動:
從蘇格蘭獨立公投到克里米亞危機》

洪泉湖,施正鋒,楊三億 (著)、洪泉湖(編)
聯經,2017

蘇格蘭、北愛爾蘭獨立公投、俄羅斯興兵克里米亞、加拿大魁北克的獨立運動……,美國總統威爾遜於二戰後大倡「民族自決」,後來世界強國衰弱,民族獨立運動風行世界,締造了許多新興國家。戰爭從此無關國界,不再是國與國之間的家外事,也是一國之中人與人的家內事。

《當代歐洲民族運動》收錄十四篇研究論文,探討烏克蘭、南斯拉夫、俄羅斯、西班牙、義大利、蘇格蘭、愛爾蘭、德國與加拿大等地的民族運動,解析這些地區民族衝突的原因、過程,在煙硝烽火間找尋解開心結、邁向和平的道路,其中就包括了趙竹成的〈徘徊在歸附與自決之間──烏克蘭東部與克里米亞的選擇連弘宜的車臣的獨立運動及俄羅斯的回應〉等與現世相關的文本。

民族運動是世界性的,是抵擋不了的潮流,是你我身邊現正進行中的真實。我們該借鏡他國的歷史、當下發生的事件,拋開舊有的偏見、拓展視野,並反思自身處境,瞭望未來。

2014年,烏克蘭東部戰爭紀實

《向日葵的季節》

伊戈爾‧T‧梅奇克  (著)、林蔚昀(譯)
衛城出版,2017

2014年,烏克蘭東部發生戰爭,波蘭記者梅奇克親赴當地,見證並訪談了多名在戰火中的人們,以他們的生活細節,拼湊出戰爭的面貌。

然而,本書所講述的不只戰爭和獨立廣場革命,更是烏克蘭長久以來的國族歷史及其人民錯綜交纏的命運。書中寫到頓巴斯的礦工、克里米亞的黑道、基輔的墓園設計師、志願軍與戰俘、獨立廣場的抗爭者、總統波洛申科的巧克力工廠中的員工、難民收容所中的女人與小孩……

梅奇克也透過他與烏克蘭的家族淵源與生命軌跡,訴說了烏克蘭在社會與政治中的所有分歧,以及這些分歧從何而來。家族中,親烏與親俄、離開與留下、期待未來與懷念過去,不同的想法彼此拉扯、撕裂,一如烏克蘭現狀的隱喻。作者以社會全像與家族史雙軸交織、對照的寫法,生動呈現了現今烏克蘭的樣貌,及其不可測知的未來。

在帝國的邊境,如何面對文明衝突?

《歐亞帝國的邊境:
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里博 (著)、李易安(譯) 
貓頭鷹,2020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20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1911年至1923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獨裁強人捲土重來,我們能免於戰爭的恐懼嗎?

《關鍵年代:意識形態、排外、極端局勢如何摧毀民主和走向戰爭》

胡川安(主編)
聯經,2019

在這個紛亂吵擾、光怪陸離的時代,新聞幾乎以分秒為單位更新,電視頻道似乎就快要不夠看,網路又闢出多重戰場,世界在每個人的點指間鋪展,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動態成百成千從我們眼前溜過,每個瞬間都在創造歷史,而歷史,是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力量。美國歷史學家提摩希.史奈德就在《暴政》一書中如此評價歷史:「歷史不會重複,但它為我們燃起提點的明光。」

《關鍵年代》以近年國際關鍵事件「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英國脫歐」為起點,第一章「川普喚起的恐懼」和第二章「脫與不脫之間」,論析英、美兩國如何走到今日傾向極權、民族主義再掀波瀾的複雜前因;第三章「我們如和喪失民主與自由」回顧過去德國強人希特勒崛起、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放棄民主、義大利邁向極權的過程;第四章「種族主義與排外」則敘述達爾文學說如何意外為種族排外政策的「科學」根據,以及華人移民在澳洲發展史上扮演的角色,探討二戰時期風行的種族主義如何塑造國家,又如何邁向今日的多元風貌;第五章「傳統價值的崩壞與重建」以日本、中東、俄國為例,思考民族、國家形成後,為何會走向戰爭一途?綜觀歷史脈絡後,最後一章尋求哲人的反思,提出一個當下與未來都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能免於戰爭的恐懼嗎?」

閱讀本書,讀者們將會有種熟悉感,明明是百年來的歷史,卻好似在說當代的社會,而其中的事件更宛如現正上演的國際大事。我們置身如此變幻莫測、高速運轉的潮流中,要了解歷史脈絡,才能掌握現在人們的思維邏輯、社會趨向從何而來;才能洞悉構築現況的基座、知曉眼前這座高塔是將繼續向上增建,還是很有可能轟然一聲倒塌。務必握緊歷史中提點我們的點點明光,才能真正明白所處的世界,掌握未來的面貌。

烏克蘭戰爭地圖,2022年2月24日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