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陳方隅×趙怡翔×邱師儀:戰略清晰抑或模糊?大膽想像台美關係

編按:我們總是在談論美國,但真的了解美國嗎?台灣的命運,又為何始終與美國息息相關?2021年11月7日,聯經出版主辦「美國對台政策關鍵變局」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到陳方隅、趙怡翔、邱師儀三位政治學者,就此長期熱議、且攸關台灣未來的議題進行討論。美國對台政策,經歷了幾次執政者的演變至今,究竟是「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本文摘選三位講者在對談中提出的觀點,並與讀者一同理解、構想:我們此前對於台美關係的想像是否只是冰山一角?台灣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之下,前路又如何呢?

| 講者簡介 |   

陳方隅 |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作者、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趙怡翔 | 前駐美代表處政治組長
邱師儀 |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現在,美國的戰略模糊有沒有改變?拜登說我們會協防台灣,這樣到底是不是改變了戰略模糊?戰略模糊有沒有變得清晰?

陳方隅:這幾年來的台美關係,每一刻都是史上最佳

謝謝各位參與者,很高興可以有機會跟大家聊天。

我今天一開始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基本觀念,這些基本觀念,也是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因為講台美關係時,有很多專有名詞,我們好像常常會聽到,但其實大家可能會有一些誤解。還有許多迷思,比如美國隨時都會放棄台灣,美國不是真心幫助台灣,美國一直都賣沒有用的舊武器給台灣,法案口惠實不至,等等。我們的前總統馬英九先生每一次出來講話,也會講這樣的句子。台美關係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媒體一直在講。是史上最佳?還是不管檯面關係怎樣,實際是很糟糕?反正大家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指標,來質疑或是來證明台美關係是史上最佳或不是史上最佳。

如果大家有收看我們的文章的話,應該知道,這其實不需要打問號。我們認為這幾年來台美關係就是一直不斷前進,每一個時刻都是史上最佳,然後下一個時刻可以繼續突破。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蕭美琴。她在今年拜登總統上任的時候是以大使的身份參加,這是我們與美國斷交以來,第一次以大使身份參加美國總統的就職典禮。另外是新任的國務院主管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他剛上任,我們的戰貓蕭大使就進到國務院跟康達大使兩個人合照,然後公開釋出。其實大家如果有追蹤台美關係就會知道,2018年以前,我們的官方人物要進到國務院,而且公開發照片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不會同意我們這樣子做,那更不用說他們是主動釋出照片。在2018年以後,這樣的合照是越來越多,而且已經變成一種常態了。

蕭之前的高碩泰大使,他在2018、19年左右的時候,也常常會有這種到國務院拜訪的照片,而且都是美國方面去主動釋出。這顯示台美關係真的是在不斷改善。

台美關係轉變,背後最主要的因素,當然就是中美關係的改變。中美關係在川普總統執政的時期有非常巨大的轉變。最標誌性的是這場活動:

副總統彭斯在2018年10月的時候,發表了這篇演講——很多人稱這個是新冷戰宣言。這場演講標誌著美國開始要面對和回應中國對美國還有世界秩序的挑戰。在之前30年左右,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是世界工廠,大家要一起跟中國搞好關係,一起發大財,簡單來說是這樣。到2015年左右,風向開始轉變,到2018年,等於是美國官方正式、公開地跟中國喊話,說現在中國這樣做太超過了噢,美國開始要面對中國的挑戰。在中美關係的改變之下,台美關係也跟著有非常大的改變。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國防部發表印太戰略報告。這裡最主要的重心是在講印太,台灣就是在正中間的位置,報告裡,也直接把台灣稱為一個國家。這個報告也是標誌著,美國真的是在跟中國做競爭。一直到川普卸任,拜登上臺之後,我們仍然看到這一政策上高度的延續性——尤其是負責印太事務的最主要主管,白宮的副國安顧問坎貝爾,他直接說我們對中國的交往政策(engagement)已經結束了。

我們看最近,2021年10月21日,在CNN的town hall meeting,一位笑得非常可愛的大學生,在大家都在談美國國內事務的時候,他天外飛來一筆地問拜登,說現在中國的威脅那麼大,如果中國打台灣的話,美國會不會協防?

然後拜登也笑得很開心,說我們就是會協防。主持人安德森聽了嚇一跳,立刻追問說,你剛才是說我們美國會協防嗎?拜登又回答一次,對,會協防。他連續回答兩次,如果說你回答一次是失言的話,他連續回答兩次總不會是失言的,對不對?

儘管如此,美國對台灣「口惠實不至」的疑美論一直興盛。這時我們也想更正式地跟大家分享,美國長期以來對於兩岸關係維持的一個政策原則,叫做戰略模糊。

戰略模糊包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模糊不清的台灣主權地位,第二個是模糊不清的兩岸關係,第三個是模糊不清的台海安全保障。白話文來說,就是他從來不會明確講說,假設台海發生戰爭,也是中國假設使用武力的話,他會不會出兵協防台灣?

這裡講到台灣主權地位跟兩岸關係的模糊不清,但問題是,到底是模糊了什麼?在這裡要多解釋一下。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兩件事情,中國有「一中原則」,美國有「一中政策」,兩個不能夠混為一談。中國的「一中原則」就是很清楚的三段論,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個是中國的「一中原則」。他跟別的國家交往的時候,要大家承認;叫所有的企業簽署同意書;引進國際交換學生也需要學校承認一中原則。

美國的「一中政策」則很有趣。他承認中國「一中原則」的前兩點: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他承認前兩點。但是第三點,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的態度是:我認識到(recognize)中國的這個立場,但至於我是怎麼看的,我不講。這是一種模糊,他不會講自己怎麼看台灣的法律地位,甚至他會主動說,我們就是不不表態,採取一種比較模棱兩可的態度。

美國的「一中政策」除了對於「一中原則」的看法之外,還有蠻多元素,包括一法三公報六保證。有一大堆政策、原則包含在內,但是邊界從來不講清楚,這也是所謂的戰略模糊的一個部分。

現在,美國的戰略模糊有沒有改變?拜登說我們會協防台灣,這樣到底是不是改變了戰略模糊?戰略模糊有沒有變得清晰?我們可以從兩大部分來討論。

第一是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龐培歐曾經以個人的身份表態,他說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今年三月,拜登政府的國防部發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講亞太局勢時,其中講了一句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非常有趣的。

第二是安全承諾的部分,也有更多辯論在發生。尤其是近期發展:8月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之後,國安顧問薩利文說,我們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像以往一樣堅定。他把台灣跟以色列放在一起,大家大吃一驚,沒想到隔天拜登在ABC的訪問當中加碼,他說我們把台灣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當中的一員,有神聖承諾,他甚至把台灣跟日本跟韓國這兩個條約國家放在一起。接下來,他在town hall meeting說會協防台灣。

不過每一次美國有人這樣講,聽起來對台灣有利,馬上就會有行政部門,白宮或是國務院就出來講說,我們的一中政策是沒有改變的。國會也會特別強調說,我們這些討論不會影響到台灣的法律地位。

也就是說,即使大家都在討論戰略模糊要不要改變,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並沒有要把它打破的意思。最後我們來做一個小結:到底戰略模糊有沒有可能變成戰略清晰?

一個共識是,對於戰略模糊,不管是贊成改變、或是反對改變,大家都為了要嚇阻中國找尋方法。不管是哪一方,他們共同的聲音是我們要嚇阻中國。贊成維持戰略模糊的人,認為模稜兩可會讓中國無法判斷美國的真實意圖,增加他們出兵考量的麻煩點。希望改變戰略模糊的人,則認為中國現在沒在客氣,他們就是要統一台灣,所以說模棱兩可已經無用,不如講清楚,也可以給予台灣更多的信心。

短期之內辯論會繼續下去,從美國的角度,戰略模糊給予了行政部門很大的一個彈性。但可以確定的是,事情整體的走向越來越清晰。大家越來越重視台灣海峽這個議題,也都認為必須要遏制中國。這是我們的最基本的認識。

「戰略模糊 VS.戰略清晰?美國政策圈對台政策之爭」講者與主持人合照

為什麼台美關係這麼強,但沒有反映在戰略的清晰上?華府政治圈很多學者對台美關係的看法,跟國內的認知可能有蠻大的落差。

趙怡翔:美國以行動支援台灣,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謝謝方隅,我們其實經常就台美關係交換意見。

過去幾年來,我們看到台美關係有許多還蠻劇烈的變化。美方似乎更願意以行動支援台灣的防衛以及我們的國際空間。很多人好奇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從我的個人觀察以及我們在華府非常具體的經驗看到,對於美國來說,支持台灣越來越符合美方的自信、自身的價值與意義。雙方對於所處區域環境都有更清楚的共同認知,這才是台美關係進步的核心。台美拉近距離,相對的,美中的距離越來越疏遠。

我先講中國的部分。中國其實從2001年12月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美國跟所有的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是有高度期待的,認為中國通過經濟的自由化發展,可能會帶來政治改革——會產生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對政治改革的訴求越來越大,有可能會導致中國會朝向西方國家的發展路線邁進。

不過自從習近平上任之後,很多人已經徹底失望了。他其實已經強調說,中國不會朝西方路線,不會朝所謂的民主化發展,距離甚至會越變越遠。

而台灣的路線也很清楚,蔡總統上任之後強調說我們是民主社區的關鍵一員,我們站在自由民主的最前線。這兩者對比很強烈,這樣的對比,也給予台美關係很多空間。

第二點是,為什麼台美關係這麼強,但沒有反映在戰略的清晰上?華府政治圈很多學者對台美關係的看法,跟國內的認知可能有蠻大的落差。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兩岸關係的長期發展。兩岸關係短期會隨著不同的政局,不同的政府,隨著對岸不同的領導人產生改變,但是長期來說,中共非常清楚會把兩岸統一作為一個歷史任務,也就是說無論國民黨和民進黨誰執政,他長期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併吞台灣。

中共對台灣的處理,直接涉及到它的正當性,也涉及到他們對於國家復興的定義。習近平說自己是毛和鄧後的第三人,他壓力會越來越大,如果他在台灣問題沒有達成國內所預期的成果和進展,中國國內也會質疑,到底為什麼他是第三人,為什麼他有資格這樣說?中國雖然不是民主國家,但其實內部也是有蠻大的一些壓力。

此外,中國積極培養民眾的愛國主義,內部的民意壓力會讓他們政府在台灣議題上沒有辦法展現任何的彈性。這樣子看就很清楚,台灣今天國內的因素雖然很重要,但是不會影響到中國的大局。無論國民黨和民進黨誰是下一任政府,都會面臨一樣的壓力。我們要清楚這一點。如果清楚這一點的話,從台灣觀點出發,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把這樣的時辰往後推——如果沒有辦法改變的話,唯一的變數就是時間跟時辰。

實際上往後推的做法是什麼?強化我們的國防,強化我們的合作力。華府許多看法都是,我們必須快速強化台灣的嚇阻力,來確保中國認知到,武力犯台的代價太高,高到沒有辦法承受。

這就回到戰略清晰還是模糊。如果我們清楚目標,我們就要問,戰略清晰會不會達成這樣一個目標?

以我個人的觀點,與其談戰略清晰度,更重要的是討論美國可以怎麼具體協助台灣提升我們的合作力,對不對?因為其實講戰略清晰的目的,就是提升嚇阻力。拆分一下,第一點是確保台灣所需要的武力裝備,美方會持續的提供。我們看到川普政府其實已經把所謂的軍售正常化了,保險增幅有持續,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美方持續協助台灣去討論,說用什麼方式可以產生最大的克制力。可能與美方有一些軍事交流,做一些基礎訓練,有比較高層戰略性的一些對話,給成功的合作增加可能。

戰略清晰也不只有軍事層面。它也涉及到美國對於台灣戰略價值的定位,我們看到美方其實這幾年是積極投入的。

最後一點我想談一下貿易。美方的制度學者會看到台灣對於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這是歷任政府都積極在處理的,當然很難,我們是自由市場,政府沒有辦法命令公司跟誰做生意、不能跟誰做生意,這也違背我們的自由價值。最主要的是,我們的政府要提供誘因,誘因是什麼?法規的誘因,關稅的業務等等,來鼓勵我們的企業發現其他的交易夥伴可能在生意來往方面比在中國更順,因此去投資其他市場。美國跟我們要重啟的一些戰略性的經濟佈局,以貿易多元化為目標的,都是這樣的佈局。

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到美國政策研究,用美國的觀點來看整個台海局勢。這也會對台灣的安全、對台美關係的連結會更精準。

邱師儀:拆析川普與拜登對台差異

我在做美國政治很多年,不敢講成果很好,但一直帶想給台灣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觀點,就是剛才大家提到的:我們真的不太應該用台灣人的觀點來思考美國。

台灣本身對美國而言重要,是因為中國很重要;因為中國重要,台灣就必須變成一個很重要的戰略角色。這一點大家要有一個認知:台灣,不管你認為它是奇跡也好,或認為它是一個平衡感也好,它在整個制衡中國的美國的大戰略裡面,是不可能被替代掉的角色。如果中國已經放棄和平崛起的路線,那麼台灣不論是主動或者是被動,都會被拉進美台聯盟,這個態勢只能讓台灣的安全與政治與美國的結合越來越深,其結果就是:台灣越安全,中國越危險。

2018年之前我不會這樣說。那個時候,我對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一直都蠻失望的。很多人覺得川普有爭議,但川普的確為台灣打開了歷史上機不可失的一扇窗。再到拜登,他走的是延續路線。

我們來看一下拜登跟川普的對中異同。川普在去年選舉的時候造成很大爭議,但必須講,談拜登不能不談川普,因為他們是結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對台灣的立場上。拜登其實非常瞭解習近平,他們兩個是好朋友。2011年,習近平是中國副主席,拜登是美國副總統,他們至少見過四次面,在洛杉磯一起開會一起吃巧克力,甚至美國的媒體估算,兩個人共進晚餐的時間,累計起來達到29個小時。兩個人的互信跟彼此瞭解,對台灣安全是有保障的。所以我相信現在拜登做的這些動作都是實的,不是虛的,包括派軍艦、軍演……拜登對台灣的承諾,我相信習近平也看在眼裡,這個都是實的。

去年很多人反拜登,就說拜登的幕僚都輕鬆得多,包括布林肯、坎貝爾這一些。當時我的判斷也是會比較溫和,但是發現(拜登團隊)上任之後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尤其在阿拉斯加會談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戰狼外交王毅跟楊潔篪、對上蘇利文跟布林肯,幾乎呈現一個翻桌的局面。

我原先的判斷跟預測,(認為)拜登還是想把他的重心擺回到歐洲去。因為川普跟他們鬧翻了,這個G7的國家想要跟他重修舊好。布林肯本身法語非常流利,他也是對歐洲會對亞洲比較有興趣。可是習近平也好,楊潔篪、王毅也好,這些人就越幫越忙了,他們把整個拜登的注意力又拉回亞洲,加上中國崛起,實在是讓人感到非常威脅,戰狼外交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大家可以看到,其實拜登的路線,真的就是往川普所設定的所謂圍堵中國的路線來走。可是其實川普也不是完全這麼一致性的。

我們現在看一下這兩個總統在外交路線上的不同。川普基本上單邊主義,拜登是多邊主義;川普是孤立主義,美國優先;川普跟北約交惡,拜登想跟北約重修就好,但是現在法國不見得領情,德國有自己的個性;川普出棒子打中國,拜登是蘿蔔棒子並用;川普對中是貿易戰、軍事對峙,拜登兩個都用,他一邊還是一樣圍堵習近平,一邊想跟他對話;川普當然在乎貿易利益、中西部南方白人的利益,拜登是所謂的東岸建制派,有貿易利益、外交自由的理念,這兩個不太一樣。

為什麼在2018年之後美國政策會變?有時候中國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個當然就是武漢肺炎,或者新冠肺炎;第二個是川普最在乎的貿易利益,中國都沒有真的給到足,所以讓整個局勢馬上急轉直下,從貿易戰慢慢變成所謂的熱戰。

在我來看,現在拜登跟川普對台灣的態度評估,川普是比較零碎的、片段的、情緒的。川普本身對台灣不是那麼關注,他的作業放在中國,旁邊有很多反中派,包括龐培歐、班農。如果說川普連任,我覺得今天中國的喘息空間會更小。不過拜登是建制派,他當了三十七年參議員,而且都在外交國防委員會,他對於這些理念非常瞭解。民主黨過去習慣撤退,包括最近在阿富汗……但是拜登旁邊也有一些老臣,包括蘇利文布、林肯、坎貝爾等等,現在兩個黨已形成反中的共識,已經回不去了。

我參加美國之音錄音時說過,台海的局現在已經不在北京手上了。台灣要好好把把握這樣的一個契機。我下一個結論:美國看起來現在比台灣還急,為什麼?因為台灣如果受到攻擊,他們有可能就要參戰。2005年我在美國教書、當健身講師的時候,我問了美國學生說:你喜歡台灣還是喜歡中國?大概六成喜歡台灣,四成喜歡中國,一成不表態。到最近兩年,但是我當時問他們,說如果要出兵台灣,保衛台灣有多少?全班不到兩成的人願意去當兵。

整個局勢,我目前看到是這樣。我會希望像方隅、Vincent這樣青年才俊,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到美國政策研究,用美國的觀點來看整個台海局勢。這也會對台灣的安全、對台美關係的連結會更精準,會更好。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美國?從外交、制度、重大議題全面解析台美關係》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