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吳翎君:《楚才晉育》, 一部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的縮影

文/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從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開始,到1931年「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America) 解散,這個階段是早期中國留學生群體在美國求學和熱中學生社團活動的黃金階段,並對近代中國的發展產生全面的影響,包括工程、醫學、自然、人文教育,以及外交界、財經界和技術官僚等領域,很多引領風騷的大人物都具有留美背景。他們或來自官派留學或是自費留學,不論如何,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這些能遠渡太平洋赴美求學的人是一群天之驕子,然而他們卻也往往被譏喻為「效顰」、「崇洋媚外」和「文化買辦」。事實上,早期中國赴美留學生,他們乘風破浪的美國之旅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容易,因為自1882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美國實施嚴厲的排華法案,對華工和移民有種種限制,以致留美學生在學成之後,也因排華法案對移民額的約束管制,鮮少有留在美國就職的機會而必須返回中國。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之中受到這些「楚才晉育」的留美人才影響既深且遠。江勇振最新出版的《楚才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一書,以生動的筆法敘述早期中國留美學生和留美學生會組織的故事;在說故事之外,作者也提出一些尖銳的問題,指稱這些知識精英看似西化開放,卻帶有的政治上的保守性格,在清末民初翻騰覆雨的風尖浪口中,他們往往是站上前進歷史的對立面。以往已有許多有關留美學人的研究,但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問題意識獨樹一格,戰後台灣也曾有「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一語,冷戰時代一波波的留美風潮,留美派學人也幾乎是全面「占領」戰後台灣科技和教育文化事業,對此一脈絡有興趣的讀者,本書觸及的各個面向是一場回溯歷史現場和各種歷史機遇的知識探險,令人興味盎然。

作者當然有他深刻的文化思考和認同關懷,貫穿全書從早期胡適提出的「非留學篇」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而後來胡適回國後則已迥然不同了。留學議題涉及中國人的民族文化情結和集體心理層面的因素,在海峽兩岸對此一議題的研究也曾帶有不同的有色眼鏡,在二十一世紀如何重新看待中國留美學人,作者顯然有種自負的期許。

本書主體共分為七章,作者習慣在每一章開始先講個小故事,例如第一章〈乘風破浪,圓美國夢〉從1908年唐紹儀以清特使的身分在華盛頓接待了庚款留美學生做為開場白,而唐本身則是第三批留美幼童。作者側重唐紹儀在向美國交涉庚款留學的要角,而忽略了駐美國公使梁誠(也是1875年第四屆留美幼童)的斡旋,對一般認為美國羅斯福總統的「善意」或門戶開放政策的保全中國之計,作者有不同的持論。作者將唐紹儀或顧維鈞等活躍政治界和外交圈的留美人士框列在「學而優則仕」的中國文化傳統中,而1902年創立、1931年解體的「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便是依附於當權者的保守心態模式中。此一時期由於不友善的美國排華法案,使得一些欲赴美留學的年輕學子,在海關簽證和入境時受到一些刁難,作者舉出較少為人所知的孔祥熙赴美求學時,從在舊金山上岸到最後安抵俄亥俄州歐柏林,竟然花了16個月的時間。

孔祥熙。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在第二章〈誰家子女,西行取經?〉。作者提到早期公費留美人士,大多也是出自富家子弟,泰半來自於沿海省分。在容閎帶領的赴美幼童計劃失敗以後,教會在支持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繼續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過渡世代的留美學生裡,有四位留美女學生是來自教會的資助。本章中仔細考察了1905-1932年留美學生人數統計、男女生和學習的專業。當時出洋留學最多是學習工程,而女性第一志願則未必是學習人文藝術。1914-1927 年清華女留學生所選的第一名科系是醫學。作者別出心栽解釋這些出洋留學的女子,仍然墨守著建立核心家庭的「賢妻良母」理想,這一「賢妻良母」典型也揉合了美國 19 世紀的婦女運動所揭櫫的理想願望,一小部分的留美女學生開始揭櫫從「純美的女性」的理想轉化成為新女性的理念;但即使在那些極少數走在最前端、提倡女性要有經濟獨立和自己事業的女學生,常常還是離不開所謂婦女應擁有的特質來作為立論的基礎。

第三章〈為國為己,組織起來〉。本章敘述1902 年創立、1931 年解體的「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以及在上海成立的「寰球中國學生會」。作者也深入討論中西部和東岸留學生組織內部的內鬨,人物、個性和場景交織成一幕幕鮮活的歷史舞台。留美學生在省籍、語言和階級上的差異。附有不少幀留美生各個分會組織的夏令營活動照片。

相片取自《楚才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第四章〈國之棟梁,當權是從〉分析留美學者在政治上的整體立場傾向。從1902-1931年,留美學生群體見證中國政權更迭,從滿清的覆亡、共和肇建、袁世凱帝制、頻繁變動的北京內閣,到國民黨的興起。作者認為多數的留美學生在辛亥革命前的政治立場頗為保守,即使中國國內的輿情已經開始轉變,大多數的留美學生仍然效忠慈禧太后以及後來的袁世凱。與此同時,他們批評孫中山毫不留餘地。《中國留美學生月報》是在確定滿清已經覆亡、革命已經成功以後,才開始以英雄來稱呼孫中山。「一直到 1920 年代初期為止,也有一些留美學生毫不留情地訕笑孫中山;笑他是一個小丑,不知道他已經過氣,而且他的想法已經被揚棄了。諷刺的是,孫中山在留美學生眼中的地位,是在他死後方才開始提升的。」(頁298-299)。作者提到了不少顧維鈞在留美學生月報的言論,認為顧維鈞不但標榜美東聯合會保守的立場,而且辯解這種保守主義是有利於國家社會。如我們所知顧維鈞在1912年回國當了唐紹儀的英文秘書,但對於留美學者如何看待共和或帝制的主張,絕非簡單的是非選擇,恐怕仍要有更細膩的分析。我們也可以說留美學生的一些不願改變現狀的想法,或基於袁世凱是可以穩固政治現狀的強人,或贊同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古德諾所言中國並無實施民主共和的條件或無奈於清末以來種種政治亂象的困局。作者最後也提到1920年代後期「全美中國留美學生聯合會」剷除了較激進「赤化」的人員,其政治活動較與國民黨右派的清黨立場較為接近。然而,留學生中一些社會主義者的活動和思想,作者並沒有討論,或許這是因為作者早期曾有一本在劍橋大學出版的專書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2001)》而不願重述。

Chiang, Yung-chen,(江勇振)"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第五章〈持家就業,不可得兼〉。本章專門討論留美女學生,留美女學生的研究向來較為少見,葉維麗在這方面頗有開創之功,但江勇振對她的見解並不滿意。兩位學者在學術見解的不同,非本文所能論斷。提到女學者則不能不忽略中國第一位女教授陳衡哲在家庭與事業中的兩難與抉擇。作者運用《清華同學錄》製成數表分析女留學生就讀的科系,早期讀醫的現象到二十世紀初逐漸改變,選修家政與護理的人愈來愈多。另一方面,20 世紀初年在中國所出現的有關女子教育的目的與課程的論戰,顯示了男性對女性在現代化的中國社會裡所應有的行為及其角色的焦慮感。

相片取自《楚才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第六章,〈美國美國,我愛美國〉,作者認為門戶開放政策被視為美國對華政策的恩竉是言過其實。儘管有巴黎和會後中國人覺得被英美國家背叛了,但在「20 世紀初年的留美學生不管對美國再失望,就是沒有辦法敵視美國。誠然,有些人因為對美國失望,因而不再那麼容易地輕信其所謂的恩寵中國的說詞。」(頁402)作者是胡適專家,本章提到胡適對美國的癡愛是隨著年齡而增長的,越老越癡愛美國。本章圖文並茂析論「山姆叔叔」與「少年中國」的關係,頗引人入勝。至於留美學生如何看待美國社會的種族、階級、白人遐想?作者認為留美學生普遍歧視華工,看不起非裔美國人。然而,耶魯大學畢業生晏陽初在歐戰爆發後,赴歐戰場協助華工識字而啟發他創辦平民教育的想法,則不在作者所選取的個案中。

第七章〈文化古國,燦爛文明〉和〈落幕〉較嚴肅地討論了留美學生對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態度,以及中國人的東方主義的想法,作者最後關懷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留美風潮,六四之後中國留學生組織的內部分裂。這一部分仍有不少晦澀不明和無以言之的歷史情境,肯定有不同的持論。此外,作為本書故事的最後句點,提到中國大陸而幾乎沒有提及戰後台灣的留美潮和兄弟會組織的政經人脈,略嫌可惜。當然,這已超出本書的時間斷限,難以苛責求全。

作者長年在美國教書,近年來奮力以中文寫作,一本接著一本,作者自陳「用中文發表跟中國有關係的題目,其所可以造成的反響,遠非用英文發表可以相比擬。」作者所著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胡適四部曲(《舍我其誰:胡適》)《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以上均為聯經出版社)。均是故事性強,且深具個人特色。

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聯經,2007)
江勇振:《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聯經,2021)

這本書也不例外的帶有個人濃厚的立場和見解。雖然本書的若干觀點筆者未必完全贊同,但作者所挑戰的一些想法,更加證明留美學生這一旨題所顯示的知識菁英在政府/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多面化傾向,作者選取的個案或藉此突出的見解,無疑更添加了本書的可讀性和爭議性。作者對美國也帶有一種帶刺的恭維或鮮明的批評,端看讀者喜不喜歡或有無被作者說服。寫書最好的寫作策略當然要有一種立場和思想貫穿本書,作者鑽研中國近代史多年,早已嫻熟近代中國和西方接觸過程中,對中國東方主義的反思、對西方精英主義的批判、學習西方並尋思中國本體的一些想法,作者在反覆琢磨,仔細把玩這些材料中的人物和情境之餘,也採取了一個吸引讀者但也略帶挑釁的寫作策略,而學術上的異見,則非這篇短文可以承載。

延伸閱讀:

| 閱讀推薦 |

江勇振:《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 購書去 -

Be First to Comment

分享你的想法